我是小學生,爸爸是“日志控”
今年9歲的王皓迪是南京市拉薩路小學三年級四班的學生,高高帥帥的他在班里人緣極好,大家都親切地喊他“阿迪”,而爸爸王耕樂也沾了阿迪的光,被大家稱為“迪爸”。
2011年9月1日,阿迪起個大早,因為從這天起,他就是小學生了。出門前,媽媽唐瑩千叮嚀萬囑咐:“好好聽課,和同學好好相處,中午好好吃飯。”出門后,調皮的阿迪直掏耳朵,迪爸生氣地說:“多不衛生啊。”
“我在掏耳朵里長出的老繭,老爸,你耳朵里沒有嗎?”阿迪眨著眼睛問。
被兒子這么一問,迪爸笑了,原來從昨晚開始,唐瑩就一直囑咐兒子,連他都覺得啰嗦。
唐瑩和丈夫曾達成一個共識:唐瑩負責阿迪的飲食起居,而王耕樂負責監督阿迪的學習情況。王耕樂沒有異議,曾經被評為“南京市下關區首屆十佳青年”的王耕樂,是秦淮外國語學校的語文老師,最厲害的是他還同時做過兩個班的班主任。唐瑩給他的任務是:教好自家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這個任務很重,迪爸感到“壓力山大”。正當迪爸苦惱時,兒子學校發來的一條消息讓他有了主意,是“教育在線互動平臺”的網址,所有家長都可以在里面給孩子建一個個人空間,寫日志。要是他把阿迪每天做的事說的話寫成日志發到空間里,讓阿迪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會被很多同學和家長看到,會不會對他起到激勵作用呢?
2011年10月27日,迪爸為阿迪開通了個人空間。當天晚上,阿迪做完作業,迪爸把兒子拉到電腦前,很正式地告訴他:“這是你在網上的空間,從今天起,爸爸要把你每天做的事都記在上面,讓很多同學和家長看,你可要好好表現啊!”
“好,我肯定是最棒的。”阿迪拍著胸膛說。隨后,由阿迪口述,迪爸負責輸入電腦的第一篇日志誕生,名為《我是王皓迪》。日志中寫道:“今天的數學測驗我考了100分,這可是我小學生活的第一個100分哦,厲害吧。不僅是數學,我的語文也在一點點進步呢,從77分到80分,再到96分,昨天我又考了98分,因為我漏了一個拼音音節的聲調,被扣了兩分。可惜啊,太可惜啦!”
第二天中午午休,王耕樂隨手點開空間,讓他沒想到的是,兒子的這篇稚嫩日志點擊量竟然有367次,幾十位家長留言,紛紛問:“今天還寫不寫啊?”家長們的熱情讓王耕樂很興奮,不寫對不起這些“看客”。此后,從周一到周五每天一篇日志,成了王耕樂的“家庭作業”。
阿迪和迪爸共成長
每天寫日志,回家讀日志和看家長的留言,成了父子倆最開心的事。而且,王耕樂發現不僅兒子變得積極進步了,自己也在改變,變得喜歡思考問題,尤其是站在孩子角度思考某些問題。
2011年11月14日早晨,迪爸急著送阿迪去上學,讓阿迪拿著牛奶在路上喝,一再叮囑:“小心點,不要讓牛奶灑出來。”
只見阿迪左手抓著牛奶瓶口,右手托著牛奶瓶底,眼睛緊緊盯著牛奶瓶,頭都不敢抬,小心翼翼走到爸爸的電動車前,很委屈地說:“爸爸,我已經很小心了,你看……”果然,阿迪的衣服前襟和袖口上,已經有點點奶漬。“爸爸,為什么我走那么慢,那么小心,牛奶還是會灑出來呢?”路上,阿迪的嘴里念叨著。
回到辦公室,王耕樂一邊寫日志一邊思考兒子的問題。太緊張,太關注,太投入,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那天晚上,看阿迪在抄寫詞語,本來迪爸想像往常一樣叮囑:“認真寫,別少寫了筆畫。”可他忍住了。
晚上7點半,阿迪把作業拿給爸爸檢查,迪爸驚奇地發現兒子的詞語抄寫得非常整齊,一個錯字都沒有。抬頭看到兒子等待表揚的神情,王耕樂脫口而出:“作業就應該這樣寫,不能驕傲,要保持。”自己太關注孩子的對與錯了,每晚都叮囑,可是每次都會造成孩子的緊張情緒,以致容易出錯。想到早晨的叮囑,其實,就算牛奶灑出一點,又有什么關系呢?
此后,不管阿迪是考試還是寫作業,王耕樂不再反復叮囑,甚至于故意忘了叮囑,他發現,阿迪的試卷上出現越來越多的100分。
2012年3月底的一天,阿迪放學回家后,眉頭一直緊緊皺著,迪爸奇怪地問:“是不是被老師批評了?”
“不是,我有作業沒有寫完,因為不會寫,怎么想都想不出來——你不要罵我啊。”阿迪警惕地看著爸爸說。
“什么作業這么難?”迪爸問。
“是在紅花本上寫一段話——《我的爸爸》。”阿迪說。
經過迪爸的啟迪,阿迪的《我的爸爸》寫好了:“我的爸爸是老師,他上班很早,下班很遲。”
阿迪寫完后,迪爸拿過來一看,問:“阿迪,你想不想在最后寫上一句:他很愛我啊?”
阿迪看看爸爸,不緊不慢地說:“不想寫,因為你會打我——昨天我看你打我的時候,就越打越起勁,越打越起勁,我是越來越疼,越來越疼。你打我,我當然感覺不到你愛我。”說到這,又補一句,“你說我說的對不對?”
聽完兒子的話,迪爸特想找個地縫鉆進去,沒有“愛”的教育永遠也不會成功。這段對話當晚被王耕樂寫進日志《爸爸不愛我》里,文后附上迪媽的總結:“阿迪不自覺,迪爸太暴力。”睡覺前,迪爸很認真地對阿迪說:“以此日志作自我檢討,以后杜絕家暴,好好和你講道理,日志為證。”
2013年5月初,阿迪看到王耕樂到家后就把他拉到房間里,小聲地說:“爸爸,今天我在學校哭了。”聽說兒子哭了,王耕樂很詫異。后來,阿迪告訴他,課間休息時他和三個好朋友一起玩畫片,快要上課的時候,突然想去廁所,讓其中一個好朋友幫他把畫片帶回教室,可結果發現好朋友沒有幫他拿畫片,不僅如此,還對著他笑,讓他覺得很受傷。
迪爸安慰道:“也許他們急著去上課,忘記了。”并拍著兒子肩膀鼓勵他,“阿迪,男孩子要堅強,不能在別人面前流眼淚。實在忍不住哭了,你就說是沙子迷了眼睛。”
此后,迪爸總是適時地教導兒子,在他以后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只有堅強面對,不斤斤計較才能快樂生活。
反思讓親子關系更和諧
2013年9月中旬的一個晚上,阿迪在爺爺家吃過晚飯,垂頭喪氣地回來了。剛進門,迪爸就看到兒子眼睛里有亮亮的東西在閃動,迪爸皺著眉頭說:“阿迪,答應過爸爸什么?”
阿迪吸了—下鼻子,硬是把眼淚憋回去,他從書包里拿出一張“79分”的數學試卷。一張數學試卷,因為粗心,阿迪在同樣的數學題里錯了四次,整整被扣20分。
阿迪的數學成績向來很好,沒有低于90分的記錄,不過,迪爸迪媽并沒有責備他。晚上,他們認真地幫阿迪訂正試卷。
第二天早上,送阿迪上學的路上,阿迪小心地請求說:“爸爸,你幫我個忙,把我這次考79分的事寫到日志里。”
“為什么?”迪爸好奇地問。
“分數低是一種教訓,錯誤也可以變成一種經驗。”阿迪一本正經地說。
但迪爸沒有把“79分”的事寫進日志,不是因為兒子成績不好,而是兒子已經知道錯誤,他不希望一年、兩年、若干年后,兒子看到這篇日志會對今天的表現感到自責。
2013年國慶假期,迪媽邊整理阿迪的房間,邊問迪爸:“阿迪上學期沒有評上三好生,班上48個學生,38個同學都評上了,阿迪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為什么沒評上?”
“阿迪和我說過這事,覺得挺不公平,但是我覺得這種挫折對孩子來說是種鍛煉,不是每份榮譽都該屬于優秀的孩子,不要在孩子的世界里摻和大人的功利性。老師這樣做,應該有他的理由,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孩子的平常心。”迪爸說出自己的想法。
“媽媽,其實我在班里還是很厲害的,我有兩個第一是別人沒法比的。我是班里跑得最快的,是班里打掃衛生最干凈的。”阿迪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
看著爸爸媽媽疑惑的神情,阿迪神秘地說:“因為每天一下課,我是第一個跑到廁所的;每次班級打掃衛生,老師除了留下值日生,還叫我留下來打掃,那不就證明我掃得很干凈嘛。”
看到兒子一臉陶醉的樣子,迪爸和迪媽忍不住大笑起來。迪媽欣慰地說:“其實,有些事孩子會處理得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好,關鍵看我們愿不愿意放手。”
迪爸的日志陪伴著阿迪一路走來,更多地記錄著兒子的榮譽與趣事,迪爸感慨道:“我希望若干年后,阿迪看著這些日志,心里是滿滿的幸福與自信。不用他有多成功,至少他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我們總是要求孩子這樣那樣,是不是也應該彎下身來,平視他們,用他們的眼睛看世界,用他們的腦袋想問題呢?”(未經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轉載、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