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坤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大貪官。但貪官并不是一開始就大貪特貪的。和坤剛出道的時候,也是一個意氣風發(fā)的有志青年。但是在查辦了幾個重要的貪污賄賂大案之后,他的人生軌跡卻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
乾隆四十五年發(fā)生了李侍堯案。經(jīng)查,在李侍堯的管轄范圍內(nèi),官位要賄賂才能得到,事情要賄賂才能辦成。比如,李侍堯有兩顆名貴的珍珠,他吩咐管家將這兩顆珍珠代為“出售”,管家找了昆明縣的兩個官員為買家,二人不敢不買,一個以2000兩銀子的價格買下,另一個以3000兩銀子的價格買下。李侍堯5000兩銀子成功到手。不久之后,在管家的暗示之下,這兩個人又把珍珠奉還給了李侍堯,李侍堯又可以把珍珠再賣給別人了。
李侍堯貪污納賄總額達到35000兩銀子。據(jù)此,和珅擬出了“斬監(jiān)候”的判決意見。
因為李侍堯是大學士兼總督,級別很高。按規(guī)定,這種特別重大案件都必須經(jīng)過九卿會審才能最終定案。
如果按《大清律例》依法治罪,李侍堯貪賄金額總共35000兩,死多少次都夠了。但是,當時的情況是,官員們從上到下,貪賄成風,3萬多兩銀子對一個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來說,又的確是小菜一碟。這一點乾隆心里很清楚。
乾隆有心免李侍堯一死。在將李侍堯交大學士、九卿會審的時候,把和珅所擬的“斬監(jiān)候”的判決意見一并交給大家討論,其實也就是暗示大家:就按照和珅的意見判吧!
沒想到,會審的結(jié)果卻大大出乎乾隆的意料之外!大家一致認為:和珅所辦李侍堯一案,證據(jù)確鑿,事實清楚,但是量刑過輕,應依法改判為“斬立決”。
大為光火的乾隆又將和珅和大學士九卿會審的審判意見都傳給各省的總督、巡撫,要求他們對李侍堯一案深入研討、各抒己見。
總算沒有讓乾隆失望,這次果然有人為李侍堯說話了。這個人就是安徽巡撫閔鶚元。閔鶚元希望皇上能依據(jù)“八議”的規(guī)定,考慮一下李侍堯的功勞和能力,對李侍堯適當減刑。
“八議”是中國古代由皇親國戚、官僚貴族所享有的一種司法特權(quán),即對法律規(guī)定的八種人犯罪必須交由皇帝裁決或依法減輕處罰。
乾隆立即抓住機會,作出了決斷:10月,乾隆皇帝向天下諸臣頒布了明發(fā)諭旨,宣布暫緩處決李侍堯。
在查辦李侍堯案之后,和珅看到,本來該死的李侍堯不但沒死,而且還越混越好。
乾隆四十六年,甘肅爆發(fā)起義,皇上特旨將李侍堯放了出來,并賞給他三品頂戴、孔雀翎,讓他到甘肅鎮(zhèn)壓起義。
李侍堯不僅干凈利索地平息起義,而且還和阿桂、和珅等人一起,在甘肅查出了一件清朝有史以來最大的集體貪污案——“甘肅冒賑案”!
就這樣,李侍堯平亂、查案屢屢立功,沒幾年就又坐上了總督的寶座,而且還加封“太子太?!?。但他還是改不了貪瀆的惡習,經(jīng)常因為貪瀆而觸犯法律。但乾隆皇帝每次都憐惜他的才干過人而保全了他的性命。最后,還把李侍堯的畫像掛在紫光閣里。
李侍堯案深刻影響著和珅的思想。而甘肅冒賑案中涉及到的一個人,同樣給和珅上了一課。他就是甘肅布政使王廷贊。王廷贊曾是個清官,但是在接任甘肅布政使后,王廷贊發(fā)現(xiàn),自己的清官當不成了!因為,前任布政使不僅自己貪污,而且從總督到州縣官均給分肥。大家都要你不要,那根本就無法在甘肅官場立足!于是,王廷贊就和大家一起同流合污了。
案子查完后,乾隆皇帝降旨,將冒賑至2萬兩以上的22名官員全部處死,王廷贊也未能幸免。
這個結(jié)果真的讓和珅感到震撼!別人貪污20000兩就被處死了,李侍堯貪污35000兩甚至更多都沒事。李侍堯和王廷贊的經(jīng)歷使和珅認識到:其實,貪污受賄沒什么可怕的,只要把皇上哄好了,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所以,和珅開始向李侍堯?qū)W習,并最終成為超越李侍堯的更大的貪官。
(摘自《中國人大》第17期,圖選自網(wǎng)絡(luò),請作者與本刊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