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試論述激勵的理論基礎,分析激勵在班級管理中,對班級主體、風氣和目標管理的重要作用,并簡要概括了激勵的原則和方式。
關鍵詞:激勵;班級管理;原則
美國著名鋼鐵大王卡耐基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睂τ诿總€人來說,激勵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小學的班級管理中,激勵就是激發學生的動機,誘導學生的行為,使其發揮內在的潛力和積極性,實現所追求的目標而努力的過程。在我校的班級管理實踐中,我校教師為了實現構建“三全”德育體系(全員、全程、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生命素質,以激勵為重要舉措。
一、理論基礎
1.強化理論
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斯金納將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應用于對人的研究,他認為,人是沒有尊嚴和自由的,人們做出某種行為,不做出某種行為,只取決于一個影響因素,那就是行為的后果。斯金納的合理性在于突出了強化在形成人的行為的作用,但是他把人和動物混為一談卻是錯誤的。
2.動機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成就動機主要由三方面的驅力所組成:認知驅力、自我提高驅力、附屬驅力,三者分別代表學生求知的需要、成功的需要和得到他人贊揚而學習的需要。附屬驅力是一種外部動機,附屬驅力強的學生,愿意為了得到教師的贊賞和表揚而上進,在班級中的表現一般比較好。
3.需要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具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不同層次的需要。人們只有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之后,才會試圖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求知,然而認知需要的更低層面是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
二、激勵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
1.對班級主體管理的作用
由于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班級管理的主要任務由教師承擔,學生發揮重要的協助作用。
(1)對教師的作用
教師在激勵學生的同時,自己也同樣得益匪淺。首先因為幫助學生而使自身獲得成就感;其次得到學生的積極反饋而強化自己正確的激勵手段。這些都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減輕教師的職業倦怠。
(2)對學生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來源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班杜拉認為,個體應對或處理環境事件的有效性,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的結果就是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激勵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學生感到自身的價值,愿意為集體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對班級風氣管理的作用
班級風氣的管理是柔性的管理,“兒童是一個熱情的模仿者,他特別容易被成年人的行為所吸引,進而模仿他們。”學生接受激勵后,容易將學到的激勵運用到班集體的人際交往當中,有助于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的融洽發展和良好風氣的形成。
3.對班級目標管理的作用
班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是班集體的理想和前進的方向。組織目標的達成與師生的能力和動機激發程度具有下述關系:目標達成度=能力×動機激發程度。因此,動機激發程度是目標達成度的關鍵,恰當的激勵能夠使班級成員齊心協力,克服困難,取得班集體的榮譽。
三、激勵的原則與方式
1.原則
(1)及時性原則
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當行為的結果有利于個人并得到強化時,行為就會重復出現,否則,就會削弱和消失。及時激勵,對學生的良好行為越早強化,越能夠起到鞏固作用,反之亦然。
(2)具體性原則
激勵應實事求是地評價學生的思想言行,如果教師的激勵不是就學生的行為而言,而是將其夸大為人格、品行,那么對學生的發展而言是有害無益的。過高的評價會使學生產生焦慮。
(3)適度性原則
不論是何種形式的激勵,都要堅持適度原則以免過猶不及。
2.方式
(1)正向方式與反向方式
正向方式主要包括表揚、鼓勵等;反向方式主要包括批評、處罰等。在對學生使用表揚和鼓勵無效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激將法”等典型的反向激勵方法。在具體運用時,表揚和獎勵不可過濫,批評和處罰不可損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時,要防止學生對表揚和獎勵等形成依賴。
(2)物質方式與精神方式
物質方式有貨幣、獎品等;精神方式有尊重、情感、關懷、支持等。擁抱是一種最有效的精神激勵方式。國外研究表明,每個人每天至少需要7~8次擁抱,才能得到基本的心理滿足,否則皮膚會饑餓,導致人莫名其妙的情緒不安。因此,教師要摒除社會的偏見,大方、溫暖地擁抱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得到精神上的激勵。
(3)參與方式和非參與方式
參與方式包括競賽、考評等;非參與方式有榜樣影響法等。參與方式會使學生感到責任感和動力,同時也會使學生陷入焦慮當中。當以學生群體中成員為榜樣時,更容易被其他學生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經過長達數年的實踐,結果證明了激勵在中小學班級管理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激勵的作用下,我校學生的自我認知良好,成長動力強大。我校教師表示,為將激勵的作用最大化,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能夠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采取適合學生的激勵方法。
參考文獻:
[1]崔學鴻.賞識教育初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12.
[2][意]瑪麗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馬容根,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