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長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資源。幼兒園合理利用家長資源的分享、交流與對話等活動,并開展助教活動、形成家園共管機制、形成學習共同體,是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家長資源;幼兒教師;專業成長
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使廣大幼兒教師越來越意識到家長資源的重要性。利用家長資源進行合理的分享、交流、對話,已成為創新幼教工作模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新途徑。
一、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困惑
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是指幼兒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通過專業訓練,獲得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從而促進幼兒教育工作的過程。幼兒教師作為幼教的專業人員,其專業成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幼教事業的發展。然而,隨著幼教的快速發展,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也日益凸現。
1.專業知識廣而不深
幼兒園的課程分為健康、藝術、科學、社會、語言五大領域,而標準的師資配備則實行“兩教一保”的包班制,這有別于中小學的分科教學,因此,幼兒教師必須掌握扎實、廣博的基礎知識,才能達到教學要求。然而,目前幼兒教師重藝術技能、輕文化素養,課程特點以及職前培訓的缺少導致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廣而不深,不能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如,由于教師對沉浮原理缺乏深度理解,常常導致大班科學活動《沉浮》的操作失敗。
2.操作技能相對缺乏
操作技能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內容。課改的不斷推進,給幼兒教師的動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師通過環境創設,體現校園文化,突出活動主題,讓幼兒在與環境的良好互動中成長。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幼兒掌握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環境創設的整體性和教育性,操作技能片面、單一,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較低;教師操作環節指導不到位,以口頭傳授代替操作實踐屢見不鮮;教師多媒體操作技能也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3.課程開發能力薄弱
開發園本課程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更深層次的要求。隨著教育概念的不斷更新,對教師專業能力的要求不僅只是強調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它還包括教師開發與開設園本課程的能力。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就指出:教師要“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靈活執行。”目前,在對幼兒教師的教育與培訓中,幾乎沒有園本課程相關的課程,不少教師課程開發的意識以及整合設計課程的能力,無法滿足課程開發的需要。
4.職業感情倦怠明顯
盡管幼兒教育已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社會要求幼兒教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專業素質來盡心竭力地完成本職工作。但是,由于教師工作瑣碎、壓力大、待遇低、社會認可度低、家長要求過度以及教育效果顯現滯后等因素,使幼兒教師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現象。
二、家長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新途徑
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資源,發揮家長的主動性,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各種手段和途徑,加強家園合作,挖掘家長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1.開展家長助教活動
幼兒家長擁有各自特長和專業領域,利用家長資源是幼教工作的有益補充,可以彌補幼兒教師專業上的不足。例如,我園小班開展語言活動《月亮藏貓貓》,曾邀請一位在小學擔任語文教師的幼兒家長來園助教。活動中,這位家長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毛絨狗捉迷藏游戲情節作為導入,立刻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同時,嚴謹而又緊湊的教學環節、形象而又生動的教學手段、簡練而又富有啟發性的教學語言,讓聽課教師受益匪淺。
2.形成家園共管機制
建立家長委員會是幼兒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延伸,是形成家園共管機制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建立家長委員會,讓參與其中的家長以幼兒的利益為核心構成共同體,參與到幼兒園管理工作中來,可以進一步促進家園間的合作與交流,使家長認識幼兒園的管理制度,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使家園教育和諧統一,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有力地促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
3.建立家園學習共同體
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優勢和潛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學識經驗、專業特長。但是,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往往把握不準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此時,教師就應發揮自身優勢,指導家長細心觀察幼兒各項發展的敏感期,了解幼兒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盡力為其準備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充分尊重和信賴幼兒,鼓勵其自由探索、勇敢嘗試。當教師在涉及自己不熟悉的知識領域時,也可借助豐富的家長資源,將這些優勢資源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兩者相互利用,形成學習共同體,不斷提高各自能力。
三、家長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成效
1.家長的技能促進了教師的操作水平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改的深入,幼兒教師的動手能力已經不只局限在折紙、繪畫、彈琴這些傳統技能上,它還包括各種勞動技能、醫療技能和現代化操作技能等。然而,目前教師培訓在時間、形式和內容上,都無法滿足教師技能發展的需要。借助幼兒家長的力量,提高了教師的動手操作水平。例如,中班“勤勞的人們”主題中的《巧手裁縫》活動,由于教師缺乏制作衣服的技能,于是,我們邀請了在當地服裝廠上班的幼兒媽媽來助教,開展《巧手裁縫》活動。活動中,助教媽媽向大家介紹制衣工具,演示制衣方法,使幼兒了解了衣服的制作過程以及衣服的款式與結構。這不僅讓幼兒體驗了服裝的制作過程,也讓教師對服裝制作技能有了直觀認識。又如,通過挖掘精通計算機專業的家長資源,大大提高了教師的課件制作水平。
2.家長的參與促進了教師開發園本課程
開發園本課程需要教師結合本地、本園的實際情況,整合教育資源及實踐經驗。蕭王廟街道擁有濃厚的本土文化:一年一度的“桃花節”“芋艿頭文化節”以及流傳百年的廟會等。例如,在開發蕭王廟廟會的園本課程中,我們開展了“爺爺眼中的廟會”家長助教活動,邀請了幼兒的爺爺來園講述廟會的起源、習俗以及趣事等,生動而又貼近生活的講述深受幼兒的歡迎,同時也彌補了教師在本土文化上的欠缺。由于廟會時值假期,我們要求家長帶領幼兒參與到廟會中,為幼兒提供感受和體驗家鄉文化的機會。
3.家長的評價促進了教師提高反思能力
“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其自我成長的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教師成長。可見,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重要來源,是教師專業自我發展的有效路徑。教師自我反思的途徑一般有四個:自我評價、教師評價、觀摩教學活動、家長評價。前三者的評價反思內容多是以教育目標、教育方法等為主,注重的是教師發揮,而家長評價則可以從近距離角度觀察孩子的發展,給教師相對客觀、真實、具體的數據和判斷,幫助教師從主觀性體驗感受和不同角度的存在性評價中,綜合檢驗和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4.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完善了教師的職業情感
家長是幼教工作的直接參與者,家長的理解、寬容和配合是幼兒教師巨大的情感支持。有一次,一個幼兒在幼兒園磕著了,我萬分抱歉地打電話告訴他父母,對方卻反過來安慰我們:“沒事沒事,小孩子磕著碰著是難免的,我自己在家帶著他也會摔呢,何況你們要管這么多孩子。”就這樣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因此,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能提升教師對職業的信仰,給人以動力,使人虔誠,提高職業認同度。
總而言之,重視家長資源的有效開發是促進幼兒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讓幼兒主動積極學習、健康快樂成長的重要保證。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教師需要綜合利用家長資源,有效發揮它在師幼共同發展中的重要價值,不斷進行探索以及實踐。
參考文獻:
張燕.幼兒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4-59.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