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好促進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但是在思想品德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中考這根“指揮棒”影響太深,很多思想品德教師非常注重對書本知識特別是教材的重難點知識的講授,要求學生必須過關,但卻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從而導致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基于此,必須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結合教學實際,淺談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嘗試。
關鍵詞:思想品德;初中教學;激發興趣
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對事物有了興趣,才會從思想上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靠內因與外因的相互作用,但筆者認為外因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要深入細致觀察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性格習慣,結合學生智力、能力等因素,有針對性地創造出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興趣的機會,從而進一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率,徹底摒棄學生不愿學、老師教得累的現狀。
一、構建新型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要摒棄那種“滿堂灌”的傳統落后教育方式,努力建立師導、生學、質疑、討論、點評的新型師生互動教學過程。具體來說,“師導”就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下足工夫,結合所教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確定本課重難點,根據重難點合理設置問題,特別要注意的是問題切忌“難”“偏”“怪”,要更加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給學生以心理暗示:你所關心的,也正是老師所關注的。在完成了第一步“師導”之后,第二步就是學生的“自學”“質疑”,因為學生是帶著問題學,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針對性很強,能力強一些的學生通過主動學、認真思,往往都能發現一些問題,并提出質疑或自己的看法。在完成了第二步“生學”“質疑”之后,第三步就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學習的“成果”進行分組討論。最后一步就是教師“點評”,在點評過程中,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切忌把答案“標準化”“程式化”,盡量做到在點評互動過程中發現、呵護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和表揚,努力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看問題獨特的視角、創新的思維。
二、端正學習目的和態度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端正學習目的和態度是每個人聰明以外的智慧,能夠決定個人學習的成敗。端正學生的學習目的和態度,可以決定學習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該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到,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一方面可以豐富知識層次,擴大自身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陶冶情操,提升每個人的道德高度,還能幫助學生辨認是非善惡,教會學生為人處世的一些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學生全面發展、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幫助學生尋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
當下,有一些所謂的“差生”并不一定就是進入中學以后什么也不愿學習的學生,通過筆者近年來的調查了解,發現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最一開始還是愿意學習的,但由于學習方法不得當,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最終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在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中,有哪些應該注意的問題呢?筆者認為,必須要讓學生兼顧全面基礎與學科特長。為什么要讓學生兼顧全面基礎與學科特長呢?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僅憑對某一門學科或幾門學科的興趣來學習不利于我們的全面發展,其次,這也是我們全面學習和掌握中學課程的需要。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兼顧全面基礎與學科特長呢?筆者認為,(1)要盡力培養對各門功課的興趣;(2)要保持學習的積極性;(3)要不回避不感興趣卻有意義的事;(4)要運用合理方法改變現狀。當然,學生一旦培養了對各門功課的興趣,也就為自身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積極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學習
思想品德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階段的學生天真、好動,對新鮮事物有強烈好奇心,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此階段的特點引導學生投身到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中去。中學生參加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意義在哪里呢?筆者認為,(1)對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可以讓中學生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3)可以把書本知識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加深學生的理解;(4)可以進一步鍛煉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通過將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引入中學生的學習,必將對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總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可以結合自身教學的實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將品德教學生活化、實際化。只要我們愿意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去探究、總結,相信我們一定能把教學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姜美玲.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樂學思想品德課.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3(09).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