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在人的素質結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必須抓住幼兒期這一重要時刻,加強對幼兒的道德情感教育。培養公民良好的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和重要的時代意義。因此,就開展幼兒道德情感教育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做一些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德育;道德情感;幼兒
德育在人的素質結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經濟的飛速提升,我們必須把培養人的道德情感放到極其重要的位置。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抓住幼兒期這一重要時刻,加強對幼兒的道德情感教育,才能不斷地提高全民道德素質。
一、道德情感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所謂道德情感,就是個人對各種事物、現象的態度,它包括敏感性、同情心和義務感、自尊心等。
(一)敏感性是心靈反應的體現
所謂敏感性是指通過教育培養孩子具有明確的是非感,愛憎分明,能夠細膩地體察事物的本質和別人的情感,能夠勇敢地為維護真理而斗爭。
(二)同情心是心靈美展現的窗口
同情心指能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共鳴,這是培養愛人、愛物的基礎。培養兒童的同情心與愛心,是整個教育領域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呢?我總結如下:(1)我們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對情感的感受力。要讓孩子從小懂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讓孩子多與周圍的人進行交往,感受各種各樣的關系。(2)就是培養孩子和同伴之間的友誼。孩子的這種友誼在他們心中所占有的分量很重,對于他們同情心和愛心的發展好處極大。(3)就是讓孩子經常去體會幫助人的快樂。為了使同情心和愛心能夠在一個人的心中真正扎下根來,就必須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親身體驗到在關心地人、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包含著幸福和歡樂。(4)就是讓孩子的情感向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的發展。孩子的年齡還小,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還不強,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幫助他們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對的,提高孩子的道德辨識度。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幼兒的培育需要經常得到滿足,進而從小培養起他們的同情心。在與孩子在一起時,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情感。為他們營造一種富有人情味的氛圍,關心、體貼孩子,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同伴之間洋溢著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氣氛,使孩子的情感感受力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在無形之中逐步得到增強。
(三)自尊心是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覺得每個兒童將來人生的成敗,很大程度上維系在他所形成的自尊心上。因為孩子的自尊心對他的學習、交往、創造力、主觀能動性以及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都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要形成兒童的自尊心,其前提條件是要使兒童感到自己是可愛的、是有能力的、是有用的,并形成生理上和情感上的安全感、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勝任感以及使命感。
我們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1)不要挖苦嘲笑幼兒。如不能對幼兒說“傻瓜”“笨蛋”“虧你想得出這么愚蠢的辦法,你可真聰明”等,因為這些傷害性語言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2)不要在公開場合批評懲罰幼兒。因為,現在的孩子要面子的很多,在這方面很懂事,要是經常在公開場合被批評,他們會覺得難為情,將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3)不要因為一時一事的錯誤,而否認幼兒的一切。所以,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來培養幼兒的自尊心。
對于兒童來說,有較高水平的道德情感,就有助于他們創造力的發揮,是所有學習行為的根本。一項研究顯示,要預測孩子在幼兒園、在學校表現的標準,不是看小孩子積累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其情感與社會性的發展。
總之,在對幼兒進行道德情感教育時應注重德育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幼兒園工作規程》中也指出:“幼兒園的品行教育應以情感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那么,怎樣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使其道德情感、是非觀念、品格素養及行為習慣良性發展呢?
二、采取的措施
(一)注重環境的潛移默化效能
1.創造一個充滿道德情感的環境
德育對幼兒來說,首要的不是讓其具有道德認識和道德觀念,而是促進其道德情感的萌發。因此,創造一個充滿道德情感的環境至關重要。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所引起的內心體驗。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把它作為首要任務,自然地、慢慢地把道德感情滲透到每一個幼兒的心里,讓他們都向往著做一個好孩子。特別是當幼兒做了好事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讓幼兒體驗到做好事、做好孩子的自豪和榮譽,從而產生追求贊譽的情感和愿望。在這種積極情感的帶動下,幼兒之間會形成良好、向上的、充滿道德情感的環境氛圍。
2.創造一個互相尊重的環境
幼兒和成人一樣有自尊心,需要別人尊重。教師要做到尊重每一個幼兒:尊重他們的合理要求;尊重他們的興趣選擇;尊重他們的性格。同時,還要注重啟發、引導幼兒逐步養成互相尊重的品德和習慣。互相尊重、和諧、融洽的環境對幼兒也是重要的。
3.創造一個展示道德美的環境
一切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思想、行為、語言都是美好的,愛美是人的天性。教師在布置教室時,要盡量展示幼兒的心靈美、行為美、語言美。如,按季節特點掛上展示一年四季風光特點的畫,同時教師要注意在畫面上反映幼兒的四季活動特點。此外,還可將幼兒畫展和手工展中的作品掛在教室里。這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布置,都展示了幼兒對道德美的體驗和追求,也是對幼兒良好行為的正面強化,更是喚起幼兒自我教育的途徑。它是德育與美育的綜合,也是持久、廣泛、潛移默化的德育形式。
(二)注重教育教學活動潛移默化的功能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師要注意挖掘每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如,《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教師可聯系當前實際,從克服獨生子女只知接受長輩的愛而不知愛長輩的心理出發,讓幼兒從中領悟到其中的道理,從而聯想到分其他東西時的情景,讓他們知道他們也要付出自己的愛,哪怕只是在很小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這有利于幼兒形成謙讓的好習慣,逐漸養成心中有他人、尊重長輩的良好品德。
2.將德育因素滲透到教材中
有些教材并不含有德育內容,如,科學領域中數字的教學。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聯系實際,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如,在教數字“1”時,教師可教導幼兒每天節約一分錢、一滴水、一粒米,把德育因素滲透到教材中。
3.在活動中滲透德育因素
教師要注意在活動中從知、意、行幾方面教育幼兒。如,讓幼兒剪剪、貼貼、畫畫,自制一些漂亮的小玩具等,然后啟發他們將自己制作的東西送給別的小朋友,讓他們從小就能體驗到助人為樂的快樂,從而養成善良的道德品質。
所以,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激發他們積極的情緒情感和學習態度,調動所有感官,激發幼兒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用游戲重現學習的內容,提高道德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鞏固,慶祝每個幼兒的每一步成功,讓他們擁有美好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寇彧,唐玲玲.心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05).
[2]高玉萍.道德情感形成的制約要素.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02).
[3]袁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析.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06).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