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授課,有聲言語是教學組織的重要環節,但是,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還必須掌握和善于運用非語言行為這一強有力的工具。比如,教學中眼神、舉止、神態等無聲語言在教學中也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它不僅影響著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活動,還影響著教師塑造課堂有效教學環境的方式,更影響著學生對于課堂環境和教師教學的感知。比如,教師若只是在講臺一味授課,眼神只集中一點或者飄忽不定,這不僅是對課堂環境失控的表現,更會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下面,對于影響課堂教學的一些非語言行為作一探討。
一、輔助語言對教學的影響
輔助語言也稱副語言,是指說話的音調、音量、語速與節奏等。俗話說,“聽話要聽音”,也就是說要運用不同的語調、語音、節奏。即使在相同的詞語里,也會出現不同的意思,從而產生不同的溝通效果。比如,在講解圖形分類時,對三角形的分類方式進行講解時可以有所側重的提問:同學們,三角形按邊如何分類?如果按角如何分類呢?其中說到邊和角時,可以放慢語速并伴有眼神環視來強調,以便讓學生明確問題的區分。學生在答錯問題時教師可以選擇輕咳或者沉默皺眉幾秒,以示錯誤,同時也留給學生改正的時間。
在教學中,教師的笑聲和咳嗽聲是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兩種輔助語言,適當應用,不僅會調節課堂氣氛,增強教學幽默感,而且會拉近師生距離,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身體語言在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的身體語言包括頭、手、身體等姿勢的變化。人類的動作姿勢既是與生俱來,也是后天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姿勢也會有不同的含義,就小學數學教師職業特征來看,可以把身體語言分為兩類:
頭勢語言,最常用的就是點頭和搖頭,對于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對小學階段學生,應當以鼓勵為主,教師要多運用點頭原則表示對學生的贊同與滿意,而對高年級的學生,由于其生長發育階段的認知情感、心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教師可以適度運用搖頭表示否定觀點。
手勢語言,這是教師教學中自覺或不自覺使用的肢體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手勢較其他身體姿態更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成為視覺的中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在數字的學習中,可以用象征性手勢來認識數,也就是數數字;會意性手勢,如,手抓下巴表思索,拇指伸出表示贊許等;描述性手勢,如,在學習圖形的周長、面積時,用手比劃物體大小、長短、形狀等。雖然手勢語在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但不能多用,并且要注意與教學內容要相符,同時,手勢要自然明了,讓學生一目了然。一般說來,手勢在肩部以上活動時,表示理想的、張揚的、宏大的感情;手勢在肩部至腹部區域活動時,可以表示敘述事物,說明事理;在腹部以下活動,則表示不悅、厭惡、憎恨的情感。教師要充分理解手勢在不同區域表示的意義,靈活恰當地使用手勢,切不可手勢過多過濫,或幅度過大。有時,我們的手勢語言也可進一步延伸,比如,對思想開小差的學生,輕拍一下使其注意力回到課堂;面帶微笑,贊許的輕拍以給學生示贊賞、肯定和鼓勵等。通過這些動作傳情達意,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有聲與無聲搭配,既可以減少語言的重復,又可以節約教學時間,活躍課堂氣氛,維護教學秩序。
三、外在修飾語言的重要性
長相美丑,這是天生的,我們沒法改變,但可以通過修飾改變外在形象。現在的學生越來越注重教師的外在形象,教師的服裝、發型的改變,都可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一般來說,學生對男教師的服裝發型等沒有太多要求,整潔、大方、得體即可,而往往對于女教師則格外關注。由于教師職業對學生有著言傳身教的作用,切忌濃妝艷抹,只需淡妝即可。教師的服裝是自身文化修養和風度氣質的外在體現,美觀、整潔、衛生、得體的服飾能增強教師對學生的感染力,展示教師人格魅力,同時,會給學生感覺教師授課準備充分的印象;相反,教師穿著隨意可能會給學生一種疑惑的心理,看似不修邊幅好像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實際上忽略了自身職業的特殊性。所以,選擇適合的衣著不僅是美的體現,更是自信心的提升。
四、距離語言對于課堂的掌控
美國人類學教授愛德華·霍爾創造了“空間關系學”一詞,并對人與人的空間關系作了大致劃分:親密距離(0~45厘米)、私人距離(45~120厘米)、禮貌距離(120~360厘米)和公共距離(360~750厘米)。人與人之間身體的距離,一定程度反映了雙方的關系、心理狀態,而且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特點。教師距離學生的遠近,對教學效果都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小學階段,這種影響甚至更大,這一點幾乎是共識,可能也是各個家長都想讓孩子座前排的原因。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克斯認為:“縮短與學生的距離,一方面能集中學生注意力,起到監督學生學習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課堂氣氛融洽。”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到:若某個學生不認真聽講,只要表露出向他走去的意向,學生就會停止或改變其當前行為。為了能達到控制整個課堂的目的,教師教學中一般是不可以一直站在講臺的。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能會不時離開講臺走到過道中間或利用眼神對全班學生進行掃視來觀察其聽課狀態。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自主動手能力還不成熟,教師更要與學生親切互動,使用空間距離語來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非語言行為作為語言的輔助工具,對于課堂教學組織,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溝通師生感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應靈活運用非語言藝術,使非語言行為與教學語言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