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睆娬{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語文教學點亮一盞溫暖的燈。
一、充分挖掘語文課本
1.利用好課本資源
在教學時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導入中運用,也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還可以在課堂小結或總結時運用。當然,大量地引用古詩詞主要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比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首先得讓學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時代,然后要讓學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陽節時因為遠離家鄉,思念親人所寫,最后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探究古詩中的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詩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讓學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好奇不已。課下,他們都主動地去查找資料,了解中國古代其他節日的民俗風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自覺學習傳統文化的愿望。
2.拓展延伸
和傳統文化相比,課文內容只是滄海之一粟。教師比較系統地介紹詩詞藝術的基本知識,有關詩詞欣賞的理論書籍供學生研究,對于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指導自編詩集或進行詩詞創作,課內與課外共同創設與傳統文化相適應的環境氛圍,調動學生潛在的情感體驗,達到自覺內化之功。
二、接近古詩詞,體悟文化意蘊
詩詞是傳統文化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這些古詩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而誦讀則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
根據學生的特點,我推薦《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供學生背誦。單純的死記硬背不僅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扼殺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背誦之初,我采取了古詩文接龍、配對、對詩等方式,讓學生在競賽中加深對古詩文的記憶,激發對古詩文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中積累了古詩文。為了培養學生誦讀古詩文的習慣,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大聲地朗讀,瑯瑯的讀書聲充滿校園。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在平時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方式,自由誦讀,開朗誦會、演講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在語文教學中,要學好這部分內容,著重在于朗誦,在朗誦中感知古傳統文化的魅力。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課堂,竭力引導學生在感受、感悟傳統文化底蘊的過程中,能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使學生與傳統文化文本的對話過程中,通過靜心閱讀,與作者相逢于案前燈下。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課后,采取各種形式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如,我們學校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讓學生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課余還可以到圖書館借閱有關傳統文化內容的書籍,學生也有征訂自己喜愛的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
三、結合傳統節日,在實踐中感受
一切文化包括傳統文化和與時俱進的現代文化,只有融入生活中,以生活為載體,才能呈現其耀眼的光芒。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出板報、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交流。結合各種節日的習俗、在班級中開展主題班隊活動是最受學生喜愛的。如,開學之際的“鬧元宵”,學生組織了知識互動、展花燈、猜燈謎、包湯圓、吃湯圓等精彩活動,還邀請了部分學生的家長,與學生一起包湯圓、下湯圓、品湯圓,在歡樂融融的元宵節氛圍中,展開新的學習生活。孩子們也在這份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展開新學期的燦爛篇章!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四、書法訓練
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書法藝術,與中國文化相表里,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世界藝術之林的奇葩。從最初的文字形成到書法藝術日臻完善,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體現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名中國人,在學好漢語的同時,更應學好漢字。
古代社會是十分重視書法教學的,人們也重視書法本身的文化內涵,把它當作修身養性的法寶,涌現出了許多書法大家,如,王羲之等。遺憾的是,在向國際化、信息化、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我們在享受新技術給我們帶來高效率、便利化的時候,整個社會卻步入了少紙、無紙的時代。隨著敲擊鍵盤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的字卻越寫越難看,更多的學生甚至大學生感到,寫一手漂亮的漢字真不容易。
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正視漢字,喜愛漢字,臨摹并寫好漢字,在書法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激情。
傳統文化的弘揚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努力,需要每個學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關注和努力,使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質也在祖國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這樣,中華傳統文化才會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