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確定之后,教學方法就成了實現(xiàn)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關鍵。因為教學方法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變?yōu)閷W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態(tài)度、意志、情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國外一位教育學家所指出的那樣:“選擇對某節(jié)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的核心問題之一。”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心理特征;注意力;形象思維
從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來說,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依賴于自己的具體經驗,因此接受學習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圍內可行。小學低年級學生機械記憶和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習慣于形象思維、被動思維,思考的問題多是教師提出的,學習上依賴教師和家長。他們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有意注意的時間持續(xù)不長,且注意力多與興趣、情感有關,學習中經常出現(xiàn)上課不專心、問題回答不正確、理解不透徹等現(xiàn)象。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變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教法才能讓孩子充分利用好這40分鐘的課堂學習時間呢?下面是我總結的一點心得,僅供大家參考。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在教學上要盡可能地運用直觀教學手段
教師要盡量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淺顯語言或者設置利于學生接受、理解的情境讓他們明白教師話語中的含義。要運用形象生動、具體鮮明的圖形、實物或電化教學等直觀手段,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其學習效率。如,成語故事——“朝三暮四”。在教學《得數是6、7的加法》時,以成語故事“朝三暮四”為情景引入:“宋國有一個養(yǎng)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yǎng)了一大群獼猴,他能理解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也能夠了解那個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獼猴們吃粟子的數量,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你們的粟子,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粟子,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后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當學生聽完故事嘲笑猴子的同時,他們就形象地理解了加數交換位置得數不變的道理。
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適當的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心理學表明:小學兒童,尤其是低年級兒童的自我評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師和父母的評價,但他們已有了對自己行為的獨立看法。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讓每個學生都看到自己既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明確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時對學生的自我評價要進行及時引導和調控。在以往數學學習的評價中,只是以學生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作為評價標準,這樣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造成學校、教師和學生重分數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等弊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且分數低的學生往往自我表現(xiàn)評價過低,致使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對成績的提高缺少信心。針對這種情況,新的評價理念要求淡化分數概念,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fā)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除了單元、期末的測評用“等級加評語”的方式外,更應該在課堂上、作業(yè)中,用口頭表揚、寫在作業(yè)本上的短語等方式,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適時評價,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和改進功能。如,在平時的作業(yè)中,可以加些激勵的評語,“你進步啦!”“加油!”“你真棒!”但加料時要注意的是:賞識不能過度。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老師僅僅一次的表揚就滿足他們的需要。雖然賞識教育主張對學生多肯定,多鼓勵,少批評,但不等于學生犯了錯誤就不去批評,依然不斷賞識,而且過度賞識,會導致他們自滿自傲,任性,不能客觀正確地評價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所以我們要因材施教,對于膽小呆板的學生多肯定鼓勵,少批評指責;對調皮、好動、表現(xiàn)差的學生要善于捕捉閃光點,及時肯定鼓勵,揚長補短;好學生、任性的學生適當賞識,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鼓勵他們克服任性的行為。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總結出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且將知識靈活地貫穿于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不同的孩子進行因材施教。另外,兒童處在一個特殊的心理時期,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兒童心理,合理創(chuàng)設問題,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并要注意數學學習中的個體差異,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