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培智學校智障生作文訓練中的實際困難,探索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作文教學。多媒體技術手段能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提供較豐富的寫作素材,提高他們觀察的能力,通過方便的仿寫和分層次教學達到作文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關鍵詞:多媒體;培智學校;作文教學
培智學校作文教學的目標是教會學生會寫簡單的記敘文。高年段的作文教學中,筆者多年教學發現,智障學生比起正常的孩子更加畏懼作文。他們作文的困難大致可以歸納成三類:寫不出來、寫不了幾句、寫不清楚。針對這些困難,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實踐,發現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作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改變作文教學信息傳遞方法和手段變換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促進學生認知的主動構建,強化他們的內心體驗,使其滿懷信心地參與寫作訓練,從而能比較有效地實現相關教學目標。現將多媒體技術在智障生作文教學中運用的有關思考和探索分析如下。
一、整合教學內容,激發寫作興趣,解決下筆難
說到作文課,幾乎沒有一個學生喜歡上,樂于寫。剛開始學寫作,學生個個咬筆桿,憋了半天,沒寫出一個字,達不到應有的訓練效果。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智障生在學習過程中本來就存在著抽象思維弱、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加上一支粉筆、一張嘴和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使作文教學更顯得抽象而枯燥,智障生沒了興趣,當然也就無從下筆。
心理學家布魯諾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我們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的探索心理需要,引導學生觀看各種“色味”俱佳的視聽畫面或場景,就能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智障生作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量大,集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的優勢創設情境,優化教學場景,借助美好事物的演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寫作的欲望,使學生在學習情景中產生說、寫的動機,引導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既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又為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使學生感到學習也是一種樂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從而解決他們下筆難的困惑。如,教師讓學生以《快樂的圣誕節》為題寫一段話,當多媒體課件播放《鈴兒響叮鐺》這首熟悉的圣誕樂曲,大屏幕上出現身著盛裝、扮相可愛的圣誕老人及掛滿各種禮物的金碧輝煌的圣誕樹的影像時,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激發了他們說、寫的欲望。
二、再現作文對象,學會觀察和積累,解決沒內容
教學中,筆者發現智障學生作文感到最苦惱的是“沒啥可寫”,憋了半天,就是一句話、兩句話。“沒啥可寫”的背后,實際上是他們觀察和積累的缺失。智障生和社會聯系本來就相對較少,再加上缺少相應的訓練,自然就沒了習作素材,也就沒了作文思路。
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構建新的知識結構。通過逐步演播聲像媒體,顯示學生喜愛的圖畫故事,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進行有效指導,使學生有意識地對準目標觀察,幫助學生解決無話可說可寫的難題;培養觀察能力,從而讓學生有序、細致的觀察,引起積極、活躍的思維,從而帶動具體、生動的表達。通過觀察不斷地收集作文的材料,豐富寫作素材,到了寫作的時候,就會涌向筆端,左右逢源,不愁沒有東西可寫了。例如,描寫一束花,可以通過多媒體,從多個角度來看,我們發現它是由幾種不同的花兒組成的;它的顏色,品種各異,或大紅的玫瑰花、或金黃的菊花,或紫色的喇叭花,或潔白的玉蘭花,或粉紅的步步高,或許還有星星點點的滿天星……它們的形狀也各不相同,有的像張開的笑臉,有的像一個個害羞的姑娘……它們的香味也各有特色。通過多媒體可以將所描繪的花,以特寫的形式一一展現,學生逐一、仔細看清楚,有條理地寫下來,也就不困難了。
在這基礎上還要訓練學生抓住觀察“描寫對象的特征”的能力。比如,我們看哈巴狗,首先會注意它渾身的毛和怪怪的臉形;我們看駱駝,首先會注意它那高高的駝嶺;看孔雀就會馬上留意它那美麗的尾巴……寫作時就要抓住它們這些與眾不同的特征,加以描繪。多媒體技術使得作文對象反復呈現和縮放聚焦易如反掌,使觀察訓練更有目的、更容易抓特點。
記敘或者說明的順序首先來源于觀察的順序。我們觀察小動物、生活事件等,都應有一定的順序,如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或行蹤順序等。智障生的觀察注意力常常不能長時間集中,利用多媒體提供物像的便利性,就可以反復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從而養成觀察、表述、表達的條理性。
三、呈現模仿內容,學會章法和表達,解決表述混亂
智障生作文的另一個常見毛病是寫了一段,但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無序跳躍或雜亂無章,別人看不懂。簡單說,就是寫不清楚。這種現象實際是習作沒有章法或表達不規范的緣故。章法乃至于語句的表達需要從模仿、遷移入手。用有強烈視覺效果的投影片將例文或作“下水文”重點片段、寫作要點或寫作提綱顯示出來,以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讓學生從范文中找到相應的寫作方式,從作者寫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啟發,形成有效的認知結構,將例文中的寫作知識和寫作技巧直接遷移到作文中。如,學習《文具盒》時,先引導學生邊回憶、邊借助多媒體動畫影像展示文具盒的外形特點,接著在投影片上歸納出的“抓住事物特點,用‘總……分……總’結構,用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及形容詞描述事物,抒發感情”的寫作方法。學生作文的思路即可開啟。在這里,例文是一個臺階幫助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體即等于給學生“一根拐杖”,幫助智障生降低寫作難度,創造有利的心理條件,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寫作活動之中。
四、體現目標層次,實現區別教學,解決因材施教
培智班中,學生智力發展水平不一,習作水平也就參差不齊。在一堂習作練習中,智障學生有的很早就完成了,有的還一個字都沒動,甚至根本不可能寫出一段完整的文字。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除了學習態度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受各自言語能力水平所限制。
筆者根據弱智學生知識層次和接受能力的實際,在練習寫作時為了使不同個性、不同知識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教師設計寫作練習中,就要體現出層次性。對于智力障礙較重的“中度生”,教師采用“扶”著走,學生只要能根據畫面演示,說上幾句或根據寫作內容填空即可,然后慢慢地過渡到寫幾句簡單的話;同一篇作文內容可以讓學生分階段學習,寫上三、四遍,甚至更多;實行小步子,多循環。對這樣的作文不嫌其煩,寫多次,改多次,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多鼓勵,不斥責。對于“輕度生”要求略高些,即教師“牽”手走,記敘中心要明確,條理基本清晰,句子力求通順,潛移默化,讓他們學著寫,寫不完整的給予補充,增強學生的信心。多注意給學生創設成功的表現機會。這樣練習寫作“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使學生嘗到了寫作的甜頭,在喜悅中學習寫作。這些設計可能使得教學容量和需要展示教學信息加大,而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將能在一次課上,輕易地完成不同作文教學目標層次的切換,實現因材施教和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
“生活處處皆語文”,作文教學也是如此;課堂中筆者讓智障學生寫身邊人,說身邊事物。在《小花貓》作文中,筆者借助多媒體演示,根據班級學生的言語發展水平,設計三個教學層次:第一類學生,觀看多媒體演示,觀察小花貓的外貌特點。根據范文填寫句子,并說出來。第二類學生,借助多媒體特寫,觀察小花貓的臉孔、毛色等身體特點,用幾句話口頭表述小花貓的外貌,用兩三句話寫一寫。第三類學生,借助多媒體播放小花貓耍弄毛線球的過程,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小花貓是如何玩弄毛線的,能運用幾個動詞寫出小花貓調皮的特點。在習作中,采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創設各種生活情景,架起作文與生活的聯系,讓習作“回歸生活”。借助多媒體教學,筆者運用多層次教學的引導,鼓勵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并以各種形式激勵學生參與到作文練習中,分步驟指導,多循環練習;使每位學生能獲得成功,體驗成功。
弱智兒童思維能力的低下,固然與大腦細胞損傷有關,但往往也與被感知的事物在大腦中的刺激強度不夠,痕跡不深刻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像思維能力發展、訓練,必須與具體的語言環境緊密結合起來;只要我們有意增強客觀事物對他們的刺激強度,促使他們的大腦對輸入的信息做深刻的分析,并且多次重復訓練,以鞏固暫時神經聯系,將能豐富弱智兒童的詞匯,逐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特點正是能以直觀形象的圖畫,將寫作內容展現在弱智兒童的眼前,并能多次演示,以加深事物對大腦的刺激強度,豐富大腦中的表象,為他們進一步理解語言、表達寫作內容鋪設了很好的平臺。利用其交互式平臺,我們還可以將學生寫出的好作品及時呈現在全體同學面前,實現共同分享、共同學習。總之,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十分有助于培智學校的作文教學。
參考文獻:
陳玉杰.新課程讓聾生享受生活語文.現代特殊教育,2010(1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