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一條鮮明的教學理論:以學定教。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學,學生學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在精讀指導前,得先令學生預習,可見預習的重要性不容置辯。
關鍵詞:小學語文;預習;好方法
古語有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布置預習后,學生往往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那到底應該怎么預習呢?我把預習分為三步:口讀、手動、心想,只要做到這三步,我相信在以后的學習生涯中將受益匪淺。
一、口多讀
讀,是預習的第一步。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聲朗讀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有好處。那應該怎么讀呢?我的方法是:
1.讀課題
題目是課文的眼睛,要做到首先讀對題目,其次讀懂題目的意思,最后圍繞題目提幾個你想知道的問題,回頭帶著這些問題再去讀課文的話,讀起課文來就有目的性了。如果做到了這幾步,可以說你對文章的理解就八九不離十了。
2.讀詞語
參照拼音,讀準生字新詞,多讀幾遍,對于讀不準或不認識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要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把字詞過關是為了下面讀好課文做良好的鋪墊。
3.讀句子
把生字詞送進句子中反復練讀,感受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和語境,體會句子的含義,也可以讀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者給你印象最深的句子,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對感悟課文內容起著重要的作用。
4.讀文段
完成了上面的內容再來讀課文可以說一點難度都沒了,做到讀通課文應該是易如反掌的事了,在這一步可以大聲通讀課文,大聲誦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有好處。這里的朗讀課文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重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思想意義,文章告訴我們的內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構,寫作方法。
二、手勤動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一百遍不如抄寫一遍,動手寫,使睛、手、腦并用,效果比讀更好。這一環節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動手畫
在通讀課文時,可以用各種不同的符號在文章中加上各種不相同的標記。用“//”標出課文中的自然段;用“—”標出生字詞;用“……”標出重點詞語;用“~”標出重點句子;用“≈”標出優美的句子或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復朗讀;用“?”標出不懂的地方等等。
2.動手查
學生在預習時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要教會學生通過動手查的方法解決問題。有些時候需要查字典。
3.動手記
可以把自己認為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鑒的詞句摘錄下來。像《秋天的雨》一課中就有很多優美的句子,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還有很多這樣的句子,特別優美,都可以動筆記下來,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還可以把自己查閱到的資料記在資料本里,這樣既能加深記憶,還能起到積累知識的作用,真是一舉兩得。
4.動手寫
每篇課文后面都有田字格里的生字要求學生會寫,通常考試都會在這些生字中挑一些來寫。所以預習的時候這部分生字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在每個生字都會讀的基礎上,看看自己會不會寫,覺得難寫的字要自己多練寫幾遍,寫的時候注意筆順和拼音,這樣上課的時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除了寫生字以外,對課文感觸很深的地方還可以在旁邊動手寫下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親身體驗,這也是預習的好方法。
三、心思考
通過一系列的預習活動,在對課文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思考一下,在文字上、語句上、內容上、思想意義上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或向同學和老師請教的,及時記錄下來。預習時還需要多用心分析,找出疑問,可以記在預習筆記上,這樣才能在上課時帶著疑問聽講,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每個人還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愛好,拓寬預習的方法,比如愛好畫畫的學生可以畫一畫氣魄雄偉的《長城》;喜歡研究植物的學生可以觀察一下《爬山虎的腳》;對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做一件《充氣雨衣》等等。總之,預習是學習道路上的一條必修路,只有學會預習的人,他在學習這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上才會事半功倍,取得別人意想不到的成績。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