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學學科同數學、物理有所不同,它的物質知識和技能要求零碎繁瑣,不能用幾條定律和幾組公式來統率;需要記憶的東西又比較多,而且隨著教學的進展,學生所學的知識的增加,知識之間的干擾就會不斷增加,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記憶和遺忘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根據艾濱浩斯記憶曲線,遺忘先快后慢。影響記憶和導致遺忘的原因有很多,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學習過的知識,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學;記憶能力
一、遺忘先快后慢的規律
教師在每堂課中至少留出5分鐘,先讓學生想一想(不許看書和筆記),這堂課教師講了什么問題,每個問題的中心內容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回答,最后由教師總結。這種做法比由教師一個人總結效果好,學生在一堂課中對學習材料進行了兩次記憶。
二、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的歸納整理
知識的歸納整理過程是一個由紊亂轉為有序、由膚淺轉為深刻、由零碎分散轉為融會貫通的過程,經過歸納整理的知識,條理分明、系統嚴謹,它更容易理解,便于記憶,有利于遷移。如,族元素知識是化學學科中內容最分散、最瑣碎的一個部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必須對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對于高一學生學習的第一個族元素——鹵族元素,在章節教學結束后,教師應讓學生先根據個人的學習經驗及自己的方式進行總結、歸納,整理成書面作業,隨后教師在批閱學生作業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本章節知識掌握的情況及知識整理的狀況,從中選擇幾種比較典型的、比較好的整理方式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討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族元素知識整理常用的三條線索:一是緊緊抓住結構、位置、性質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對整個族元素的結構和性質進行系統整理,在整理過程中突出相似性與遞變性及其與結構的關系,由此得出物質結構決定物質性質的結論;二是整理每個自然族中代表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將代表元素常見的化合價作為縱坐標,相對應的重要代表物作為橫坐標來展開討論,分析相同價態物質之間的轉化(非氧化還原反應)以及不同價態物質之間的轉化(氧化還原反應);三是了解某些元素單質及化合物的一些特性。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來說,知識系統整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系統整理知識的方法;而高年級的學生則應充分運用這種方法,自己對所學過的大量知識進行整理;開始要求學生對族內元素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逐漸提高到族與族之間元素的比較、歸納和總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學生所掌握的單項知識的精確性提高了,對于多項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加強了。
三、教學中要利用一切機會抓好平時復習、階段復習、期末復習
在復習中加強學生記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部分記憶,一種是綜合記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是國家對中學化學教學的統一要求和規范。因此復習過程中教師應根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來衡量學生學習化學的質量。《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對不同的知識內容和技能要求是不同的,教師一定要心中有數。要使復習課做到有的放矢,教師還必須了解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復習的方法多種多樣,好的復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在認知和掌握知識水平上產生質的飛躍。教師復習課教學活動的組織應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善于促進、啟發、引導和激勵學生,形成主動參與、積極協作、自主構建知識網絡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理解中有創新,在舊知識上有發展,在歸納知識中善于梳理和對比,在運用知識水平上得到完善和升華。化學復習課要以新課程思想為指導,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培養,做到講練結合,使學生全面發展。但學生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根據全班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習慣、能力水平和學習態度來確定復習的內容與方法,以達到統一的要求,又能使不同發展狀態的學生均有所提高,既顧及了精英學生,又不忽視學困生。
四、引導學生在實驗中注意觀察和思考
學生做實驗主要是對所學知識的驗證、應用,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已學的知識。學生書寫實驗報告時進行的概括、小結等,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整理、歸納,構成有關知識的網絡體系,便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進行更有效的復習。化學實驗教學既能產生引人注意的問題,又能提供種種感性材料,引發學生進行認真觀察和積極的思維。在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把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加工的過程;也是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過程,這樣得到的知識在頭腦中會記得比較牢固。
綜上所述,學生要獲得良好的記憶,教師在上課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在實驗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在教學中要反復應用已學的知識,強化學生記憶的痕跡,要組織好復習,嚴格要求學生及時復習,反復復習,強化記憶,減少遺忘。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