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7~9年級背誦古詩文61篇(段),要通過課堂主渠道,課外必要補充和綜合設計和長遠規劃,多形式、多層次抓落實,才能達成課標要求。通過落實增加古詩文積累,提升學生記憶力,增進學生人文素養,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
關鍵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古詩文;背誦
我國古代私塾,非常重視古詩文的背誦。“讀書不厭百回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話語,確實是學好語文的經驗之談。許多名家大師,當他們在事業上、學習上、學問上取得巨大成就時,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談到自己得益于青少年時期古詩文的大量背誦。據說茅盾能通背《紅樓夢》;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就博聞強記,成年之后他老是感嘆別人的記憶力不好;我市著名中學語文教師孫憲武老師在談到自己的學習時說,他的學問的功底全是當年家鄉河南的幾年私塾大量背誦打下的。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多多背誦古詩文,不但能積累語言,增強記憶力,增長自己的文學才華,而且能夠得到中華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培養人文精神。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0~13歲是人的記憶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初中階段正值少年和青年的過渡時期,記憶力達到頂峰。在13歲以內開展大量的背誦訓練,會使學生保持記憶力的最佳狀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意志品質,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如果在這一時期不重視學生的背誦,不但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受到限制,而且也不利于祖國優秀文化認同感的建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前言中寫道:“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寫道:“義務教育階段要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其中附錄中所列的推薦古詩文136篇(段),其中第四學段7~9年級要求背誦61篇古詩文(段)。”北師大初中語文教材要求背誦古詩文達到100篇(段),符合《課標》要求,就體現了《課標》的多讀多背、增強語感的精神。
怎樣才能使優秀古詩文背誦落到實處?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課堂教學是主渠道
《課標》所列的大部分篇目都被選入北師大教材中,只要按照教材要求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就可以把大部分的古詩文背誦任務完成。在教學古詩文時,讓學生通過了解一些作者及有關寫作背景資料,對照課本注釋自學重點字詞,理解詩文大意和思想情感,師生共同補充有關的文體知識,品讀評析名句名段,特別是在節奏、重音、語氣語調等方面重點指導,做到表情朗讀,以培養語感。之后在熟讀的基礎上嘗試背誦,最后再通過背誦、默寫等形式檢查達標。我的做法是“三背三查”,即開學初列出全學期背誦計劃表,在正式學習前背誦檢查一遍;課堂教學時在深入理解、品讀熟讀后背誦檢查一遍;在階段性復習時讓學生默寫檢查一遍。這樣學生的教材所列的古詩文背誦任務即可輕松完成。
二、課外拓展是必要補充
一位省內語文教學名家說過,課本只是一個例子,就像母乳一樣,想讓我們十多歲的孩子長得更健康,只吃“母乳”顯然是可笑的,要在大量背誦和海量閱讀上做文章,才能使孩子長得又迅速又健康。按我的理解,課標建議的7~9年級61篇(段)的背誦量,僅僅是背誦的建議量,也只是一個底線,其中也沒有列出上線,何不利用學生記憶力的黃金階段,在力所能及地多讀多背誦一些,通過量的積累,達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目的。一般程度的學生,完全可以按三年背誦“詩三百”的總量來指導,對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按三年背誦五百篇(段)總量來指導。根據以往中考復習階段的實踐經驗,課余四個月時間復習和背誦200首詩詞是沒有太大壓力的。為了更有計劃地落實好這項目標任務,建議語文教師做一個三年的總體計劃,把300篇(段)古詩文分學期、分周次指導學習和誦讀,檢查兩到三次,這樣化整為零,學生也就能夠輕松快樂地完成學習任務。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組織一些專題活動,如古詩文誦讀比賽,春節、中秋、清明等傳統節日詩歌朗誦會,古詩文知識競賽,“每周一詩”背誦比賽,課前兩分鐘誦讀;利用學校的宣傳欄、文化長廊、廣播系統、電子屏等途徑,有計劃地播報一些古詩文名篇名句和賞析,使學生在濃厚的詩意中得到熏陶和濡染。
三、長遠規劃和力爭落實是關鍵
以上古詩文背誦只是側重于文學方面的選擇,如果真正要從更加高遠的目標來規劃設計的話,就要注意從經、史、子、集中再選編一些更有意義的篇章讓學生讀誦,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學生早期奠定強大堅實的中華文化的根基,為未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打下一定的基礎。如,適合童蒙養正的《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和《聲律啟蒙》等基礎啟蒙讀物,適合青少年養志的《老子》《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孫子兵法》等國學精華,唐詩宋詞和《古文觀止》等名篇名句,都可以選擇讀誦。如果教師不能準確選擇內容的話,可以直接選用201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和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選編的《德慧智經典誦讀教材》,根據學生實際來選擇讓學生熟讀成誦。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主要計劃如下:七年級以誦讀《弟子規》《老子》和《大學》為主,八年級以誦讀《論語》古文名篇為上,九年級以復習詩詞和《中庸》為主,在各階段輔以其他古詩文尋章摘句,使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系統的精神營養。根據當前的實踐來看,總體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在處理背誦和誦讀的關系時,我注意把握了兩個層次,即重點內容熟讀成誦,學生自查互查和教師檢查相結合,注重落實;非重點內容,利用零星時間達到一定的遍數即可,鼓勵背誦。這樣的分層要求,可以同時解決“吃不飽”和“消化不了”的問題,既關注了學生當前目標的達成,又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學生誦讀和目的達成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落實了《課標》的要求。
誠然,優秀古詩文背誦的落實,不應僅把目光放在檢測考試上,應該切實將其定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上,教師才能舍得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用自己的信心和熱情,與學生一起在古圣先賢的智慧中快樂成長。
|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