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工藝課,目的是運用吸水性很強的生宣紙和透明彩色水,通過折、染等方法制作出美麗的染紙圖案,讓學生認識并掌握染紙的基本方法,學生在創造性勞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引導學生運用染紙作品設計出簡單的生活用品形象。由此使學生認識到,美通常就擺在我們眼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我們去發現和創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染紙特點,初步掌握簡單的折、染方法,并能用染紙作品進行貼畫設計出自己喜歡的形象。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染紙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不同的折法和染制方法。
難點:色彩的搭配和空白、水分的處理。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染紙作品、彩色墨水、生宣紙、剪刀、調色盤等。
2.學生準備:彩色墨水、生宣紙、剪刀、調色盤等。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情趣
出示課件,教師介紹民間印染制作,讓學生邊欣賞我國傳統手工印染工藝,邊引導學生進入染紙想象之中。接著教師給學生變個戲法:拿一張正方形的生宣紙,經過快速地折、染變成一張帶有漂亮圖案的紙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提問:誰能說說是怎么變的?同學們想不想試一試呀?想擁有一塊漂亮的小方紙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染紙吧。
板出課題——染紙多奇妙
(二)師生合作,探究方法
1.教師出示幾幅風格不同、色彩絢麗的染紙作品,讓學生認真觀察,接著討論怎樣才能將一張白宣紙變成美麗的圖案呢?
2.師生共同探討、研究制作方法:選擇材料(吸水性紙)、制作方法(折、剪、染)。
(三)教師示范
因為本課的重點是折、染的方法,教師的示范能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并掌握制作重點。
如,一朵花的折、染(出示課件)。
1.將方形的紙對折,再對折。
2.將再對折好的紙進行對角折,然后再對折。
3.在第三次對折的紙上畫一弧線,然后將其剩余的部分剪去,即完成。
4.把折好的紙浸在不同顏色的彩色墨水中,給紙染上顏色,這叫做浸染法(通常染面積大的)。
5.為了讓染紙顏色更豐富、更斑斕,我們也可用毛筆沾上色彩,在折好的紙上點,這叫點染法(通常染面積小的)。
(四)小組合作,創作實踐
1.分組(六人為一小組)進行創作,每小組發一張染紙樣作,要求制作前先觀察、相互討論并精心設計。
2.鼓勵學生發揮想象,不斷變換折剪方法,染的時候大膽用色,可以在一張作品中染上多種顏色,使畫面更加絢麗多彩。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
(1)必須是吸水性很強的生宣紙或紙巾。
(2)折時不宜將紙折太小。
(3)染的時間不能太長,兩種顏色之間適當留點空白,加水要適當。
巡視時,發現好的作品及時表揚。
(五)審美評價
讓各小組代表學生出示折、染的作品,簡單說說自己作品設計的思路,引導學生進行畫面解說,通過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分享作品,同時也肯定了學生的能力。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課后延伸
當學生展示完一張張美麗的染紙作品后,讓學生發揮想象。問:這些奇妙的染紙還可以做什么呢?只要發揮我們的智慧,就可以制作出各種精美的藝術品來。如:風景畫、大小不同的蝴蝶、花瓶、美麗的裙子、窗花等。
美就在我們身邊,用我們靈巧的雙手把我們的生活裝扮得更加美好。
六、教學后記和反思
美術教師要獲得良好的課堂效果,就要對課堂教學的結構予以合理的組織與精心設計,使其充分發揮各教學環節的作用。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采用了探究創新模式和利用課件進行教學,圍繞“折、染”激發學生探究、創新的欲望,體現了學生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并學有所得。
我認為本課教學有幾個值得反思和重視的問題:
1.低年級學生對美術很感興趣,但閱歷淺,知道的東西少,到了自己創作時,有些學生常無從下手。因此,我覺得在學生創作之前,教師應盡可能地多提供作品給學生欣賞,并做到一定的正面引導,
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創設輕松開放的環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由創作,這樣學生才敢于標新立異。
2.學生創作的作業還包含著對藝術美的不同程度的表現力和鑒賞能力,而對學生作業的評價,除了教師的鼓勵肯定外,更需要得到同齡人的評價和認可,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活動,讓生生互動產生美。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