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品德與生活》課堂中活動開展的實效性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活動;實效性
《品德與生活》實施活動化教學,為兒童開辟了一個寬闊的舞臺,寓教于樂,將知識技能的要求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融為一體。“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與,我會理解。”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有目的的主體性活動,是促進學生道德內化、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關鍵。
目前,我們的《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教師都很重視活動化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歡聲笑語,熱鬧非凡。靜觀課堂,透過熱鬧看本質,令人擔憂。不少活動的設計運用僅是為了活動而活動,有的活動無法體現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要求;有的活動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脫離學生實際,缺乏真實性;有的活動品德味不夠,針對性不強……這些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活動,影響著《品德與生活》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們要重新審視品德課堂中的活動設計,透過活動形式看活動目的,以落實課程目標為依據,切實提高活動開展的實效性,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真正煥發《品德與生活》課堂的生命活力。
一、活動需寓教于樂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需要重視感悟與體驗,徹底摒棄灌輸式教學和形式主義教學條框。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需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另一方面又要考慮活動的內涵,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實際需要,靈活運用,將教育內容寓于活動之中,引導兒童在活動中積極思考,讓他們主動參與、真實體驗、實踐磨煉中感悟品德的要求。在不露痕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德行。
比如,在教學《我幫你,你幫我》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團結的力量,可以設計這樣的活動:
活動體驗——系鞋帶
讓學生先雙手把鞋帶解開,然后用一個手指去系鞋帶(其他的手指不能來幫忙),學生忙得不亦樂乎,結果沒有一個學生系上。接下來我試著讓學生用一個手指系紅領巾,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一個手指離開了集體就離開了家的懷抱,做起事來很難成功。
暢談感受——互相幫助才有力量
師:從這個游戲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生:五個手指是一個集體,只有合作才有用處。
師:更何況我們人呢?離開了集體,自己的力量也就微乎其微了。
……
上述案例中,教師的活動設計非常巧妙。活動能夠很好地詮釋“團結力量大”的道理。課堂上沒有說教,可是學生卻從自己的親身實踐中找到了生活中的真理。通過這樣有趣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使“團結合作才能辦好事情”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上,永不磨滅。
二、活動需動手動腦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模仿力強、表現欲強、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等心理特點。在活動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動起來了,更要讓他們的思維也活起來了。在動手動腦中,豐富道德體驗。
又比如,在前面講到的案例《我幫你,你幫我》中,設計了兩個環節:
活動體驗——系鞋帶
暢談感受——互相幫助才有力量
動靜結合,在學生嘗試失敗的滋味時,活動戛然而止,大家回到座位,既補充了體力,又有了思考、感悟的時間。讓學生在“動”中產生說的欲望,不斷膨脹,在“靜”時及時組織思維,有東西可說,說得又有一定深度。
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并不需要滔滔不絕地講解啟發,學生卻能夠侃侃而談,因為他們在活動中有體會、有思考。課堂活動中,適度的“休止”和“空白”也能產生“不教而教”的美學價值。
外雖靜,內則動,課堂上教師適時地說:“請大家思考幾分鐘!”絕不是沉寂和冷場,而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形成成熟而富有個性的認識。因此,教師必須有效地控制活動節奏與活動頻率,引導學生動手更動腦,把每個活動中潛在的教育資源挖掘出來,做透、做足一到兩個活動,讓課堂教學動靜和諧、有張有弛,才能展現活動教學的節奏美。
三、活動需尊重差異
教育要回歸生活,尊重生命的獨特性,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是《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所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學生有他們自身的、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生活需求與特點,每個學生彼此之間也存在各不相同的生活體驗,這是我們必須引起關注的。
品德新課程對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個體差異是由于每個個體自身的生活歷程不同形成的,而道德學習的特點就是每個人都只能基于自己的體驗,才能去建構其道德生活。
1.認同個體差異
認識到這種差異往往是活動的動力,是可以開發利用的教學資源,也往往能成為課堂活動的亮點。學生的差異隨處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沒有絕對的、唯一的標準答案,沒有唯一的學習方法,只要學生說得出道理,符合邏輯,都是正確的,我們允許有差異。有一位偉人說得好:“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人蘋果,我們交換后,各自仍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我們都有兩種思想。”如果能讓學生沒有顧忌地展現出自己,那么他們將獲得更多。教學過程不是流水化操作,我們不需要格式化、統一化的“成品”。
如,《班級小明星》一課,目的就是通過采訪班級中不同類型的小明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知道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就可以成為班級的小明星,培養學生發現他人優點的能力。一直以來,我們習慣把成績最好的那一個理所當然地認定為第一,的確在學習上沒有誰能超過他,可是講故事最棒的那個不是第一嗎?最愛看書的那個不是第一嗎?唱歌、朗讀、畫畫、積極發言……
因此,我們在設計活動的時候,要充分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從不同的方面多“畫”條起跑線。眾多的第一,會在我們的“另起一行”中誕生。
2.追求人人提高
因為學生間的差異客觀存在,所以在確定活動主題時,我們不要搞“一刀切”。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也要盡可能豐富多樣,以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在選擇活動形式時,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表達方式。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同一學習時間內,各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要解決的問題,都能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摘取“桃子”。也就是說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活動參與中深入思考,在解答問題中有新的收獲、新的提高。
走進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金色的秋天》這一大主題活動,我們感慨萬千,因為編者為孩子們設計了非常豐富的學習內容。教研組的教師們認真地翻閱了教材四個小的主題活動之后,經過研討,大家一致認為:國慶節就快要到了,這是孩子們了解秋天的最好機會。結合七天長假,讓孩子們來一次與秋天的親密接觸,走進秋天,了解秋天,是再好不過的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的父母大多數都有時間,可以利用這個契機發揮一下家庭教育的威力。
于是,經過策劃,所有人都認為應該借助這次機會給孩子們設計一次實踐活動,但這次實踐活動應該適應所有孩子,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而這還不會成為他們的負擔。基于這幾點思考,我們很快就確立了每個主題活動的目標。對于活動的內容則指定得比較寬泛:可以用相機拍下自己眼中的秋天,可以用畫筆畫出自己想象中的秋天,可以用鉛筆記錄下自己感受到的秋天,還可以通過比較去發現不同地區秋天的不同,當然還可以上網找找描寫秋天的文章讀一讀,找找秋天的圖片看一看,找找秋天的歌曲唱一唱。回到學校,教師還可以組織孩子們進行校園內的找秋天活動。家校聯手,全面深入地落實既定教學目標。
國慶節回來,孩子們如約帶來了特殊任務的成果,有去旅游時拍的照片,有體驗日記,有色彩斑斕的圖畫……孩子們侃侃而談,連上課經常調皮搗亂的孩子也完成了一幅看起來還比較“笨拙”的圖畫,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3.多個角度引導
課堂是一種教育生活。生活的課堂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習是學生的一種自我建構,但并不否定教師在其間的教育引領作用。
品德課堂主張努力為學生營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圍;為學生提供符合生命本真的、利于主體參與的活動方式;主張努力為學生提供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境界。我們認同差異的存在,認同學生間存在著差異,更應該看到生活中同樣也存在著差異。如何面對這些差異,需要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向引導,才能讓學生體會到世界的多彩,多彩的美麗。
如,在教學《我的爸爸媽媽》中,談到對社會上各種職業的看法時,學生的意見各不相同,爭議很大:
當有人談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是老板、經理、工程師的時候,大家都投去了羨慕的眼光,而當清潔工、農民這些職業的時候,有的小朋友就直接說:“他們就是沒有本事,沒本事才去當清潔工,我媽媽說讀不好書長大了只能去做掃地、種田。”我愕然,意識到了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對學生造成的影響。
一些學生對老板、經理、工程師等職業的肯定我表示同意,然后繼續引導:“這些人是很了不起,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財富,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但是當你走在干凈的馬路上,吃著碗里香噴噴的米飯時,你想到了什么,你不覺得帶給我們這一切的人偉大嗎,小朋友,你知道他們是誰嗎?”孩子們馬上就領會到了,有的說:“爸爸告訴我現在掃馬路都要用機器了,清潔工要操作機器同樣要有知識,他們也很了不起。”有的說:“袁隆平爺爺就是一個農民,可他太偉大了,還獲過大獎呢!”
真誠如花,善良如花,有了這些亮麗和芳香,我們的生活才會芬芳,心靈才會溫馨,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真情。
上述案例的討論活動中,教師從各種職業存在的意義、對我們的幫助、職業的成就感等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爸爸媽媽所從事的職業是沒有高貴低賤,沒有優劣之分的。”從而激發每位學生對自己的爸爸媽媽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生活是教材,活動是生命。《品德與生活》中的活動都要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背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感受、領悟、表達的過程,也是兒童整體生命投入的過程。
活動化教學是針對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征提出的,是切實提高《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實效性的一種有效方法。我們一定要緊緊圍繞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課堂活動;在課堂活動的實施中,我們要不斷地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成長。
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活動來實施落實;相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課堂活動來實施落實。作為《品德與生活》的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真正使課堂活動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最佳途徑,為學生的成長插上一對翅膀,讓學生像小鳥一樣,等待羽毛漸漸豐滿,在社會生活的大天空中勇敢地展翅飛翔。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