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不喜歡語文主要原因在教師。挖掘教材情感、講究授課藝術、提高人格魅力是讓學生愛上語文的關鍵。
關鍵詞:語文;情感;藝術;人格
學生一貫不喜歡語文,尤其是農村最明顯。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我覺得還是在教師自己:出于應試的需要一味地機械訓練、死記硬背,忽視了語文自身的特點、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使原本最容易引發情感共鳴、學得最輕松的科目變成了最枯燥無味的科目。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激發學習興趣,挖掘語文的情感美,讓學生愛上語文
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都是作家情感的真實流露,都有著陶冶性情、啟迪心智的作用,都有著無與倫比的美感。我們要深入地挖掘其中的每一個情感切入點,以其真善美去激發學生咀嚼品味、感悟欣賞,得到心靈凈化的目的,從而愛上語文。優秀的古典詩文最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的磅礴豪邁、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溫婉細膩、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閑適等,學生往往最喜歡。我總是盡量讓他們反復誦讀、品鑒妙處、交流感受、比較優劣,在與名人的對話中反觀現實、對照自己、引發共鳴、有所感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讓學生愛上語文的最好辦法。
二、改變教學方法,講究授課的藝術美,讓學生愛上語文
改變教法,使自己的教學充滿藝術性,是讓學生愛上語文的又一個選擇。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師生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也選擇了更多的富有藝術性的教學方式。
1.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語文
答記者問可以加強學生與作者心靈的溝通,課本劇表演可以透徹的展示人物內心,新聞發布會可以提綱式的概括課文內容,配樂朗誦可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深層理解,故事新編可以促進學生以新的視角審視文章的構思……
2.開展研討,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白語文
小組展示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全新的學法,學生在自由平等、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探究語文、開啟智慧,既融洽了關系,又增強了效果互助。
3.加強實踐,讓學生在體驗中運用語文
走出課堂,深入生活,在自然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感受語文,在體驗中鍛煉語文,在運用中檢驗語文,讓語文學生成為成長的一部分。
三、加強文化修養,展示自身的人格美,讓學生愛上語文
語文教師必須是文學愛好者,有扎實的語文功底和寬厚的文化素養,才能吸引學生、感染學生;語文教師必須是做人的導師,課堂所講與自身展示渾然一體,才能信服學生、感化學生。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和文化修養,以真的品格、善的行為、美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做學生知的導師、行的榜樣。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