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明確指出:“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學業評價是聯系教師與學生思維、情感等活動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學業開放性評價;公正地多元地評價;方法多樣化
一直以來,傳統評價的關注點都是課堂表現。很少多角度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即使有了一點關注,也是一種點綴,沒有形成一種有效的機制。可以說,對學生的學業效果評價就比較單一化,僅僅看教師所教的內容學生是否很快掌握了,掌握得好的學生就是教師眼里的好學生,這樣,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一部分學生的自信。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學業效果評價必須有客觀的標準,這對學生很重要。學業評價應成為激勵學生上進的機制,要通過評價,讓每個學生樹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每位教師都應當關注評價的方式,下面我來談談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一、學業評價的意義
學業評價是與教學過程同等重要的過程。在教學活動進行之前,要對學生進行準備性評價,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習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學習內容的態度;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收集學生的學習資料;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還要進行總結性評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學業評價實際上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
二、學業評價能力
學業評價能力可以概括為提問能力、日常作業設計與評價能力、日常行為觀察評價能力、活動性表現評價能力、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能力等。
1.提問能力
教師提問的目的是確定學生對特定內容的理解和使學生運用其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去應用所學知識,但是,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提問時應提倡其他一些目的:
勵學生參與;
發動學生運用過去所學討論某一話題、論題和問題;
診斷學生的能力;
估計學生對某一學習任務的準備情況。
2.日常作業設計與評價能力
新的課改理念告訴我們,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能起到激勵教育的作用。因此,作業評價將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作業的評價功能將重在幫助學生發現與發展潛能,認識自我、展示自我,促進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另外,在評價方式上,應提倡多元評價,淡化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注重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功能。
新課程作業評價將是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緊密結合,培養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體現學生個性的有效途徑。所以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我嘗試盡量避開理論性很強、學生能力差距很大的題目,而強調合作、共贏。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分學習小組布置,每個小組的題目不同,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大家要分工合作,選擇任務時,組員都選擇各自擅長的模塊去操作,這樣在評價時,大家都會獲得積極的評價,同時在合作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還培養了責任感和合作精神。
3.日常行為觀察評價能力、活動性表現評價能力
小學生的各種教育活動,也是搜集評價信息的重要途徑,都可以成為觀察的特定情景。如在班會活動中觀察學生的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小學生教育活動中的表現,與在測驗情景中的行為相比更具真實性。
基于此,我在活動性評價過程中將評價體系分“必須掌握的課本知識”與“你所應用到的生活中的數學家”兩個版塊,設置合適的學分并且特別強調學生在第二個板塊中要盡量用生活的角度來評價事件,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素養。
4.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能力
學生成長記錄袋也就是學生檔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記錄學生自己、教師或同伴做出評價的有關材料,如,優秀作業、活動記錄、發表作品、記錄自己學習活動的照片、光盤、項目作業、實驗報告等。建立成長記錄袋,必須以激勵為目的,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成長記錄袋能夠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真實反映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成長與進步。
在實踐中,我逐漸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新的學生評價觀。這就意味著在評價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在評定中的個性化反應方式,又要倡導讓學生在評定中學會合作。要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我相信每一位有責任感的教師都會思考這個問題,套用他人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相信教師能從我們的學生身上獲得永生!只要我們都努力去愛學生,幫助學生,公正地、多元地評價學生,我們的學生會懷揣著愛與自信把我們的愛傳遞下去!
參考文獻:
[1]于鳳榮.開放性問題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2004(17).
[2]王春美.在教學中如何做到數學問題生活化:在新課標中對數學教學的認識[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08).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