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理論;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日臻完善,普通高校在教育現代化、終身化的推動下,體育教育思想、體育教育目標、體育課程體系也經歷了多次變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然而,通過認真研究分析,發現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一、指導思想不明確,教學目標不完整
高等學校體育先后經歷了競技體育、身體素質、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等教育觀念,這些都強調了學生體質的增強,更多關注了運動技術的傳授和運動競技水平的提高、運動量的大小,忽視了體育教育對學生個性發展和品德健全的影響,最終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因此,高等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長期局限于突出增強體質,影響了學校體育教育,目標制訂不完整,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建設就會出現操作偏頗現象。
二、課程結構單一,教學內容過于傳統,層次不清
體育課通常被理解為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社會體育活動、課余運動訓練、競賽被視為群體工作,沒能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體育教學內容大都是傳統的競技項目,從小學到大學重復學習,男女生同步教學,體育課只注重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教學,強調動作技術的規范性、連貫性,很少考慮運動項目的難易性和本身的遞進性,由此引發了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結構單一化,教學內容缺少層次性。
三、教學方法手段陳舊,體育專業化明顯
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鍛煉效果和課程目標達成的直觀表現,而現行的體育教學方法明顯地表現出“體育專業化”的傾向。教學中多采用直觀傳授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忽視了學生體育活動的情感體驗,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導致大多數學生雖然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
四、教學效果評價目標化,缺少多元性個體評價
現行的體育教學效果評價多采用目標評判,而未能體現鼓勵性,“技評與達標”按統一動作、統一標準,忽視了學生個體原有運動技術水平、身體素質、心理、生理上的差異,沒有對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鍛煉意識、鍛煉行為、團隊精神、競爭力等發展要素進行綜合評判,評價結果自然不客觀、不全面。
五、師資隊伍知識結構相對匱乏,難以滿足培養目標要求
受國家體育專業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影響,普通高校教師執教理念大部分滯留在傳授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技能等層面上,體育教師要不斷提高跨學科知識領域的學習和應用,加強同相關學科的合作,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手段,應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在實施體育教學過程中,運用教育學、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等知識解析體育教學中的某些現象和問題。而目前普通高校體育師資的基本狀況與承擔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要求之間還有很大差距,綜合素質亟待提高。
六、基礎設施不足,經費短缺
體育場館設施和器材是開展學校體育教學的必要條件,隨著高等院校的大規模擴招,使本來就緊缺的體育資源矛盾更加突出。體育教育資源不足一方面需要學校有關領導重視,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更主要的是需要轉變觀念,拓展現有體育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優化體育資源,提高現有資源利用率,以滿足學校體育教學的需要。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