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圍繞體育心理學知識進行分析,通過了解運動員在體育訓練以及比賽過程中常見的心理狀況,提出幾種解決的措施,從而培養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在比賽中發揮出最高的水平。
關鍵詞:體育訓練;比賽;體育心理學
一、在訓練和比賽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對于一些運動員來說,由于教練給運動員的任務量過大,訓練難度較高,教練、家人給予了較高的期望等原因,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導致在賽前過于緊張或者焦慮。此外,在生活中,運動員也會有許多煩心事,或者由于長時間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心理上產生了疲倦,身心疲憊,注意力難以集中。大量的體育訓練之后,運動員往往身體過于疲勞,或者在比賽過程中,由于自身處于不利地位,運動員很多不良情緒在內心積蓄,這些狀況都嚴重影響運動員在比賽中成績的發揮。
二、運用體育心理學進行心理訓練和調節的措施
1.培養意志力,增強自信心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體育運動員,首先要學會忍受艱辛,據此分析,培養運動員的意志力是運動員變得更加優秀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根據體育心理學,運動員在支配身體行動時要經過大腦意志的驅使,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有行為動機的形成,然后再對行為的目的性進行明確,隨后,運動員要對行動的方式以及進行的戰略規劃并抉擇。最后,為了完成使命,更要不斷地克服艱難險阻,出色地完成任務。在運動員的日常訓練過程中,要根據上述的行為過程,對成員的各個方面進行培訓,做到有針對性地各個攻破,培養運動員的行為動機教育,讓他們在思想上有一種更高、更快和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并有針對性地培養運動員的行為意識、更有效的訓練,以提高其組織能力,最終培養運動員訓練的主動性,讓運動員具備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意志品格。例如,在日常的體育訓練過程中,教練要了解學生的身體情況,訓練中應不斷加深訓練難度,逐漸增加運動量,同時,還要對運動員提出相應的要求,使他們合理運用自身的意志來完成體育訓練任務。當運動員身體疲憊時,教練應該根據每個運動員所能承受的身體負荷,繼續增添平時的訓練任務,讓運動員學會通過意志力的利用來克服困難,對心理與生理上的困難發起挑戰,努力克服。這樣做,不但能夠使運動員具備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驕傲自負,從一點一滴的進步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
2.情緒的自我調節
(1)合理宣泄。人類都有情緒消極、興奮或惱怒的情況,此時身體里會暫存著一股巨大的負面能量,如果不能釋放出去,會嚴重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運動員存在這種現象,不僅會影響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的發揮,也會對他們的身體狀況造成不利影響。
(2)適當控制。情緒一般分為正常情緒和不良情緒,針對正常情緒,運動員要學會宣泄,對于那些不良情緒,運動員要學會控制。運動員在訓練或者比賽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良情緒,運動員要具備辨別不良情緒的能力,在認清不良情緒之后要盡量避開或者努力去克服。要學會分散自身的注意力,從而使那些不良情緒得到削減和緩解。要學會自我調整,從而使運動員處于心理放松的狀態,緩解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
3.訓練和比賽中常用的心理調節方法
(1)音樂放松法。在我國,有許多運動員在比賽之前,由于精神壓力太大而精神憂郁,情緒難以控制。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運動員可以通過聽舒緩的音樂來緩解情緒,使運動員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時,保持正常的情緒。
(2)注意力調節法。對于一些運動員來說,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表現優異,但是在比賽之前或者正在比賽的過程中,會有非常大的壓力,產生消極情緒或者緊張不安。因此,運動員要學會轉移注意力,將這種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好友聊會天或者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4.教練員的正確引導
在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教練值得注意的是:(1)對運動員的訓練規劃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周到,做到訓練內容從簡單到復雜,訓練量從少到多,循序漸進,從而培養運動員的自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悅。(2)注重訓練的情境教育,在創設情境中,要與艱苦的條件相結合,從而激發運動員的斗志,培養他們的意志品質,使他們具備體育訓練的主動性和責任感。(3)在一段時間內要對運動員進行測試,并針對測試結果進行簡單的評價,也可以適量地實施一些獎罰制度,從而提高運動員對體育訓練的興趣,調動他們對體育訓練的熱情。
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競技的水準也越來越高,它已不僅僅是身體技能的競爭。不過,多年的統計顯示,很多運動員由于各種心理原因,在體育比賽中發生了各種狀況。因此,運動員要克服心理困難,從而實現體育競技成績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霞.淺談體育課中的心理調適[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7(02).
[2]包克儉.淺論心理學理論方法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05(25).
[3]朱學雷.體育社會心理學[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
[4]汪曉贊,蔡理.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