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闡述了在課改實踐中,課堂民主氛圍的營造,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優化評價方式,以及新時期的地理高考復習等方面。
關鍵詞:新課程;民主合作;地理高考復習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面對新課改的挑戰,如何讓地理課堂煥發新的生命力呢?
一、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自覺、主動學習
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可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知識的欲望,給學生一個無拘無束的表現空間,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辯。
1.營造氣氛寬松的課堂,民主合作
新接手一個班級的時候,和學生幽默一下,學生顯得很緊張,然后習慣性地向老師辯解。這足見學生對老師的戒心。新課程下的教師應當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舊框框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配角”,在課堂上與學生平等交流,全身心地融入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這樣能有效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使學生得到應有的發展。
2.構建開放課堂,鼓勵學生合作、探究
注重課堂上的學情調查,講完一個地理原理或規律后,安排一個相關的練習題。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或闡述做題思路,或在黑板上板書答題。獲取學生掌握知識的真實情況后,釋疑解惑,集中講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組織、調動學生多合作、多探究。學生自然會有其他角度的答題,教師應予以鼓勵,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二、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
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地理從生活中走出來,再有目的地將地理問題提煉出來,讓地理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增強學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識,又有利于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的靈丹妙藥。
1.生活實例融入地理
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地理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地理課堂大起來。農村學生對農事較熟悉,在《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章節,有土壤形成及土壤肥力的內容,我們就從生產、生活中的實例、疑問來展開有效的學習。提出的實例與設問是:“為什么稻田里撒鹽可以獲得好的收成?”土壤肥力的主要成分是N(有機肥)和P、K(礦物養分),食鹽不是肥分呀?這既幫助學生掌握了土壤的肥分,也促使他們進一步探討、學習。接著引入有機質的分解(與氣候有關,高溫環境分解快)知識點。食鹽本身不是肥分,但能促使難以被農作物吸收的有機肥長鏈分解為能被農作物吸收的短鏈,從而獲得高產,而且這一茬之后,農田肥力明顯衰竭。這一事實,農村學生耳熟能詳。如此親切,如此觸手可及,全成了學習地理的素材。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樣的學習無疑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地理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2.地理問題回歸生活
比如,學習大氣的受熱過程,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太陽照大地”“大地暖大氣”,錯誤地認為是太陽輻射直接把空氣“曬”熱了。這樣的地理問題,可以回歸生活,啟發思考:大熱天,越靠近墻壁越熱;赤腳踩在地面上,腳感覺燙,而手不會。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太陽是大氣熱量的最終來源。地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此,我們要創設學生有深切體會的生活中的例子、場景,來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鞏固。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既對地理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課堂的活力,同時也達到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
三、優化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完一個段落,必然有一個段落測試。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只是學習基本原理與規律,知識的拓展、延伸,能力的培養,還得在做題當中實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和自我評價觀:考試不是對學生學習絕對的、終極的評判,只是通過考試,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答題錯誤的原因,培養正確的答題方法,認識地理學科的分析、判斷、推理與歸納的特點,從而在做題當中學習,在做題當中提高,也不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地理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四、研究高考,把握高考方向,注意高頻考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
首先,現在的新課標高考,確實落實了重能力考查,輕知識積累;重技能訓練,輕“死記硬背”。其次,復習要有一定的深度、難度。高考不是學業水平的測試,而是選拔考試,選拔的是應有再學習能力強、可持續發展的,要的是脫口成歌的劉三姐,而不是翻書對歌的秀才,這就與現時代高考的方向是契合的。最后,年年復習、年年不考的,就減少復習時間;教材上沒有,而是教材知識延伸、拓展的,高考卻經常涉及,就必須予以重視,加強訓練。
課堂上每學完一個重要的地理原理或地理規律,就指定一個學生以答問的方式來歸納總結,如果回答得有欠缺,再引導其他學生討論、補充、完善。這樣就避免了學生聽“流水課”,既突出了重點,實現知識的系統化,深化對知識的掌握,也訓練了學生條理答題的能力。這樣的課堂,學生活而不亂。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