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倡導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但如何有效開展生成性教學,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在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中,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教學策略,靈活應對,或是主動預設,以疑促學,引發生成;或是抓住質疑,順勢探究,促進生成;或是善用出錯,巧妙點撥,曲道生成;或是適時指引,矯準方向,實現有效生成。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策略
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是指語文教師并非完全按照事先的預設按部就班地開展課堂教學,而是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并根據特定的教學情境,靈活調整,善用即時動態資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文本,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
一、主動預設,以疑促學,引發生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教學活動都是一個有計劃、有目的的過程,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同樣如此。開展生成性課堂教學,教師在預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特別是對文本重(難)點部分的主動探究,從而讓課堂教學超越學生的被動牽引,成為興趣引領下的自主解讀。通常我們可以通過設置一些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以疑促學、以疑促思,從而引發生成。
如,教學《柳葉兒》新課時,我把事先準備好的一盤柳葉端進教室,學生非常好奇,“老師端的是什么東西?”一個個伸長了脖子望。上課鈴聲響了,我對學生說:“同學們,這盤菜是老師特別為大家準備的,有沒有誰想品嘗一下?”學生興趣十足,“老師給我品嘗一下”“老師,我來品嘗!”……學生爭先恐后。于是我選擇了十幾個人,非常慎重地把這道菜夾點給他們。“味道如何?”“哇!好苦啊!”“哇!好澀呀!”“這是什么菜,那么難吃?”學生都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希望從我的眼神中找出答案。我不慌不忙地說:“其實這道菜就是涼拌柳葉。”“哇!柳葉!”學生驚訝地大聲說。我故意停斷了一會兒,接著說:“是呀,柳葉那么難吃,大家還有誰愿意吃?”“不愿意!”“但是有一個人,卻和柳葉有著不解之緣,一到春天總要摘幾片放在嘴里,來品嘗它的味道。為什么呢?這個人是誰呢?”“請同學們把課本翻開到《柳葉兒》這一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一定會給你揭開這個謎團”。通過設疑激趣,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也就水到渠成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及興趣引向文本的閱讀,教學活動也自然深入推進。
二、抓住質疑,順勢探究,促進生成
學貴有疑,《學記》曰:“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彰顯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文本,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個人經驗及閱歷有限,在文本的探究解讀中,必然會產生一些疑問,這些疑問可能會大大超出教師的預設,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使課堂教學突然卡殼中斷,但是如果能及時應變,抓住學生有價值的疑問,順勢探究,往往會使課堂生成別樣精彩。教學名師錢夢龍老師在上魯迅《故鄉》時出現了一段插曲:
生:跳魚怎么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面對學生這個不著邊際的質疑,一些教師可能早就驚慌失措了,錢老師卻能舉重若輕,順而反問)
師:是啊,怎么會有腳?
生:有!
師:什么魚啊?(錢老師繼續反問)
生:娃娃魚。
師:你真見多識廣,我想跳魚也有兩只腳,可是我沒有見過,你們誰見過?
生:(齊)沒有。
師:可是少年閏土就知道,這說明什么?(錢老師巧妙地將問題引向文本!)
生:閏土見多識廣,他“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在這個成功的動態生成中,錢老師沒有回避學生的疑問,而是順而導學,并引導到文本人物身上,使學生的疑問成為探究人物形象的抓手,使學生認識到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聰明能干,為成年閏土的辛苦麻木找到了鮮明的對照物。
三、適時指引,矯準方向,有效生成
新課程雖然倡導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驗和認知,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學生多元豐富的文本探究解讀中,其層次、深度、關注點都是不盡相同的,而每一個文本其創作者都有其特定的深層次的主旨,如果僅僅是一味地尊重學生的豐富多樣的文本解讀,可能就會浮于文本淺層,或停留于文本的細枝末葉,甚至游離于文本之外,這對于大多數學生的文本解讀探究能力并不能真正起到提升作用,因此教師需要適時指引,矯準學生探究的方向,促進課堂教學有效、高質量的生成。
總的來看,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是有目標的生成,絕非“天馬行空”;是有重點的生成,絕非主次不分;是有正確引導的生成,絕非放任自流。因此,深入解讀文本,預先把握主旨,是語文教師開展生成性教學的前提條件;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熱情,是開展生成性教學的基礎準備;抓住學生質疑,促其自主探究,是開展生成性教學的關鍵之舉;善用學生出錯,巧妙智慧點撥,是開展生成性教學的重要方法;適時介入指引,矯準探究內容,是開展生成性教學的方向保證。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孫春成.語文課堂教學藝術[M].語文出版社,1998.
[3]張華.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互動[J].文教資料,2006(02):102.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