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教的是學生需要的,是屬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內容,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應變,才能使課堂成為學生發展的平臺,實現高效課堂的愿望。
關鍵詞:因需而教;高效課堂;最近發展區
高效課堂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一句話,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是看學生是否通過課堂學習得到了發展。怎樣實現高效課堂?我認為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因需而教,順學而導!也就是說,教師教的是學生需要的,是屬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內容,再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應變,才能使課堂成為學生發展的平臺,即實現高效課堂的愿望。那么,如何在課堂前、課堂中關注學生的發展,做到因需而教?
例如,《將相和》是一篇經典課文,這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我想,這么有名的故事,學生是不是早有耳聞?若學生已清楚課文的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有所發展?有了這樣的疑問,也就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可否在學生沒有學課文之前摸摸學生的底,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不就可以確定教學的重點嗎?于是我做了一個課前測試。
1.看拼音寫生字
shì bì yù fǒu
和( )( ) 抵( ) 擊( )
sè jiàn lìn
鼓( ) 推( ) ( )相如
2.根據意思寫成語:(1)形容物品特別珍貴,多少錢也買不到;(2)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3)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4)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3.想想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給它們加上小標題。
4.《將相和》主要講了什么事?
5.讀了課文,你覺得藺相如是個( )的人,廉頗是個( )的人。
第1題主要測試學生課前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發現學生除了“藺、缶”這兩個字,其他做得不錯;第2題針對學生語言積累方面的訓練,錯的較多的是“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的”;第3題是列小標題的訓練,出乎意料,學生概括很好;第4題是對文章整體感知的訓練,存在的問題是語言比較啰嗦;第5題是對人物品質的領悟考查,學生的答案基本上都是藺相如聰明,廉頗知錯就改。通過課前學情檢測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部分字詞存在小問題,列小標題基本掌握,主要內容的概括也僅僅是語言不規范,對人物品質的理解只停在表面,對人物品質缺乏深刻認識。基于此,第一課時的重點定在三個學生易錯的重點詞上和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上;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對人物品質的感悟,升華對重點人物的理解上。另外對文章的結構——一個大故事包含三個小故事,這樣的布局謀篇初次接觸,設計課時,我想充分利用課文這個例子,立足教材,實現目標,又活用教材,通過對文章結構特點的認識,習得一些寫作方法,這也是學生需要的。我為本課定下了以下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重點學會“廉、藺、缶”這三個生字;(2)能給每個小故事加合適的小標題;(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做到語言規范、簡練。(4)感悟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思想,從中受到啟發。(5)學習正確評價課文中的人物。(6)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關系,體會過渡句的作用,揣摩文章布局謀篇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課堂教學完成后,我再對學生進行課后小測試,測試如下:
1.看拼音寫生字。
yù fǒu sè lián
抵( ) 擊( ) 鼓( ) ( )頗
2.根據意思寫成語。
(1)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2)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3)表示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
3.課文講了( )( )( )三個小故事,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 )。第一個和第二個又是第三個的( )。
4.讀了課文,你覺得藺相如是個( )的人,廉頗是( )的人。
5.學了課文,我的收獲是 。
這個小測試共分六個層面:(1)基礎知識掌握;(2)語言積累;(3)做出解釋;(4)整體感知;(5)形成評價;(6)情感趨向。結果正確率均達到90%以上,從學生的測試來看,基本上完成了學習任務。其中第5題評價人物再也不停留在表面,都知道廉頗、藺相如識大體、愛祖國,時時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升華了對人物的認識。
反思以上課例,我認識到:為什么我們以前的課堂效果不好,因為我們忽視了學生課前的認知水平。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他不是一張白紙。學生作為活生生的力量,是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走進課堂,參與課題,并成為我們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從而成為我們教學的重要資源,這樣就形成了我們課堂的多變性、復雜性。教學就是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上再提高,忽視了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必然導致教學缺乏針對性。教師花大力氣教的,也許學生早已會了,而學生理解不深刻或還未理解的,教師卻不知道或忽略,這樣的教學怎樣做到高效?
可見,提高課堂的效益,必須把學生放在首位,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課前必須明白學生需要的是什么,也就是做好學情分析。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學生的課堂,我們的教學才是為生而教,才可能實現高效。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