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工作中,經常想起我國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作為教師要在做上教,拿做來教,乃是真教;作為學生要在做上學,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在這個著重培養孩子實踐能力的年代,早已不是老師教學生學的老方法了,怎樣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信息技術;探究
一、在做上教:改變傳統授課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所謂“做”,陶先生強調“注重實踐”。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做到“在做上教”呢?我的理解也許有點狹隘,我認為“在做上教”,就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通過口頭的表達、交流,僅用語言去教孩子,更應做到身體力行。
除了數學教學工作以外,還兼任三年級的信息技術。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的操作練習。面對電腦知識極度匱乏的三年級學生,老師一味地講也許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對面一個嶄新的知識點,我總是先在學生面前先演示一遍,在演示的過程中配合適當的講解。在做的過程中,同步教學,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僅耳朵聽見了,眼睛也看見了,學習效果自然就好了。雖然老師已經做了一遍示范,但是學生不可能完全記憶,因此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通過回憶老師剛剛的操作,自己探索,自主學習,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新的知識點學會。這樣一來,通過老師邊做邊教,學生不僅學會了,更是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在做中學:改變被動接受方式,在實踐中主動探究和學習知識
學生在“做”上學,學生的“做”是學做、是模仿。數學學科一向是一門不缺乏實踐的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夠通過畫畫圖、做做游戲就學到知識。說到這一點,我在三年級執教,其中有一個單元是講概率與可能性。
對于三年級的10來歲的孩子來講,概率問題本身是不容易理解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了大家一起動動手的辦法,在課前我提前準備了各種顏色的小球若干。上課時,比如題目這樣要求:在袋子中放入4個紅球,1個黃球,摸30次,請問哪種顏色摸到的可能性大?面對這樣的問題,我請了2名同學到講臺上來做試驗,先在袋子中放入和題目要求同樣多的小球,再請一名同學摸球,另一名同學記錄。通過30次的摸球試驗,學生發現了摸到紅球的可能性遠遠大于黃球。面對這樣的結果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思考知道,原來是紅球放的太多,黃球太少了,所以摸到的總是紅球。
通過這樣一次愉快的游戲,不僅讓學生知道了可能性的大小和數量有著密切關系,還在記錄實驗結果的同時學會了使用“正”字來進行統計,更是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在這樣一節愉快的數學課中,老師沒有教導孩子任何的知識,只是通過引導學生一起動手參與完成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自己就總結出了本課的學習重點。因此,我覺得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比教師被動的教,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做合一:教與學互動,在實踐中實現知識的傳承
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學做緊密結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實踐習慣和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陶行知有一個經典的教學論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制的方法可以把它簡稱為“教中學”,即“教也是一種學”。我們知道,傳統教育是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講臺為教師所獨有,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然而陶行知先生認為:“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學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張認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應教己,而學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能教人、覺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對教師來說,“既當先生,也當學生”,對學生來說,“既當學生,也當先生”。
對于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在課堂教學中也采用了相應的辦法來進行實踐。在每單元的單元測驗以后,一般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評講試卷,學生訂正錯題。我采用的是請考到滿分或者高分的同學來評講試卷,讓學生講題目,做一回小老師,來給大家分析這道題目他是怎樣做的。這樣的辦法不僅講題目的同學自己對題目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坐在下面的同學也感到十分的新鮮,一些原來上課不能認真聽講的同學也聽得津津有味起來。通過這樣的辦法,我覺得講題的學生學習興趣更強了,聽課的同學也能提起精神了。
以上三點就是我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得到的一些小結論。教師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很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每一位老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這是陶行知先生說的。他在《我們的信條》中這樣寫道:“師生共生活、共甘苦,為最好的教育。”今后,我們還將與學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繼續創造,創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