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傳統的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教條,沒有通過做,也沒獲得結果,所以這種學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因此應該通過“做”把感性認識與書本知識結合起來。
關鍵詞:初一;歷史;用“做”中學
杜威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是現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學生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他認為傳統的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教條的,沒有通過做,也沒獲得結果,所以這種學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因此他提出了“在做中學”的觀點。他想通過“做”把感性認識與書本知識結合起來。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實物、照片、視頻的直觀,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具有很好的吸引力,能引起學生注意,啟發思維。
一、利用中國漢字是象形文字的特點
如“原始農耕文化的依存”這一課。
老師:用視頻展示“耕”字從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的演變過程。
學生:要求學生模仿視頻資料,動手寫出甲骨文的“耕”字。在寫的過程中仔細觀察“耕”字的寫法。有的同學發現了“耕”字的左邊和書上的“耒(lěi)耜”一樣。有的同學博文廣見,說“井”就是耕種的田(井田制)。
老師:耕字左邊是“耒”說人們開始用農具種植農作物;右邊是“井”,說明人們開始沿水井而居。從此人類離開了黑暗的洞穴,開始了新的定居農耕生活。還一種說法: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作“井田”。
補充知識: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井田制出現于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于鐵制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還有學者認為,井田制可能僅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這種制度可能從未得到嚴格的實施。
配合視頻,學生動手書寫甲骨文“耕”字,并用中國漢字的特殊的會意字形解釋,讓學生從工具、生活、生產方面理解農耕時代和井田制。
二、利用身邊的家作物
學習半坡人種植粟時,我是這樣舉例的:
老師:課前和學生一起去校園里找狗尾巴草。拿到課堂上,和我預先準備的粟(小米)做比較。除了外形相似以外,我還讓學生碾出里面的白色淀粉,用pH試紙分別測試它們的堿性。
有的學生問:“粟是不是由狗尾草進化而來的?”
老師:粟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于“粟文化”。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粟釀造的。在中國,粟的栽培已有7000年悠久歷史。
提示學生熟悉的和粟相關的詩: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提示學生熟悉的和粟相關的成語有:
滄海一粟
厲兵粟馬
不食周粟
從尋找狗尾巴草到認識粟,再到學生相熟的詩和成語,從生活中的直觀實物過渡到學生不熟悉的課本內容,讓學生在做中學習。
三、利用橡皮擦做“活字印刷術”
學到中國是最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國家。那么最早的印刷術是什么樣的呢?我用身邊的常見的學習用具——橡皮擦。教學生在橡皮擦上刻自己名字的陽文,涂上墨水,印在紙上。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紙上時,興奮的表情一覽無余。后面的課自然也好上了。
我想,只要你多動腦,在做中學習的案例一定很多。
參考文獻:
[1][美]約翰·杜威.杜威全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9.
[2][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