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顧名思義就是聽話、說話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的應用,聽話、說話是口語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生活必備的能力之一。在農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農村孩子由于受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大都見識少,膽小害羞,不善言辭,日常生活中又習慣使用方言,口語交際能力令人擔憂。那么,如何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讓他們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學會傾聽
所謂傾聽是指一個人能夠集中精力,認真安靜地聽他人講述。傾聽,是一個人能力的反應、素質的體現、品質的外露。傾聽,是口語交際的第一步,傾聽別人講話是尊重他人,禮貌的一種表現。現在的語文教學很注重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和運用,口語交際是一種很好地運用所積累的語言進行會話的語言學習方式,但前提是要讓學生學會“傾聽”。首先要注意儀態,眼睛要看著對方,這是尊重說話人的表現,不然說話人會認為你心不在焉;不要一聽到不同的意見就沉不住氣,隨意打斷對方的陳述;也不要因為自認為已經領會了對方的意圖而顯出不耐煩的樣子等等。其次要注意理解,要分析對方的話,正確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并把它們記住,以便正確地回答。
二、讓學生樂于說
教師要抓住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不再認為眼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嚴師,而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從而打下“敢說”“樂說”“能說”的心理基礎。所以,課間十分鐘,我經常和他們一起玩,一起討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比如:“你喜歡哪一部動畫片?你看到第幾集了?你能說給我聽聽嗎?你爸爸媽媽在哪兒打工?他們經常回來看你嗎?你生日時他們帶給你什么禮物……”孩子們爭先恐后,踴躍回答,他們天真的本性流露無余。我發現,只要我有一顆不泯的童心,走進孩子的世界,就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碰撞出心靈的火花。
三、用好教材,上好口語交際課
很多老師覺得口語交際課特別難上,學生表現沉悶。那么如何上好口語交際課?如何解決學生懶于開口這一難題呢?這就要求老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特點,因材施教制訂學生說話的內容。給學生創設一種寬松的表達環境,讓他們不拘形式、自由表達,這是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一個好辦法。
比如,《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既是一則充滿童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篇進行口語交際的好教材。課文最后是這樣寫的: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看吧。”這句話留給了學生一個極大的想象空間。我根據這段話設計相關訓練,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小鳥飛走以后,青蛙有沒有跳出來呢?如果跳出來的話,它會看到些什么呢?又會說些什么呢?在老師的點撥、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描繪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畫面,一個又一個富有創意的構思從孩子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
四、關注生活,練習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言語活動,這種特定的環境,有時需要人為的特意創造。教師可以根據交際內容,創設生動、活潑、有趣的實際情景,展示內容形象,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點撥口語交際方法,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助于促進智力和思維的發展,形成良好的氣質和健康開朗的性格。
我們的學生都喜歡看電視,這樣教師可以從學生愛看的電視節目中找到切入口,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說話訓練。例如,《喜羊羊與灰太狼》是孩子們喜歡看的動畫片,在學生觀看后,我組織他們說片中的精彩情節,訓練學生說話的條理性、準確性;對片中空白的情節進行想象說話,有時還讓學生轉述節目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說話訓練,學生既能回顧電視節目的內容,豐富知識儲備,又能使口頭表達能力得到訓練,一舉多得,是可以長期進行訓練的好方式。
總之,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小學正是孩子發展口語的最佳時期,教師應當不負使命,持之以恒,靈活自如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都能說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想只要我們能常抓不懈,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也將在口語交際領域中擁有更明媚的春天!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