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教師要謀求的不僅僅是學科基礎知識的逐步積累,也不完全是基本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這種發展必須建立在讓學生自主發展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能力。可見,學生需要知識,但更需要有能力。下面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談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職欲望,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前提
從教學實踐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想學習總是有辦法的,不想學習總是有理由的。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之好之的重要性,如果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欲,使學習者好之甚而至于樂之就能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在學習中不斷地體會到成功感,體驗到滿足與快樂,從而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首先,我采取鼓勵的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為此我悉心地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鼓勵。如,對課上積極回答問題,反應機敏的學生進行表揚,他會表現得更加積極;甚至對一個語文基礎極差開始認真做筆記的學生,我發現了他的這一步,并及時當面表揚了他,于是他不僅更加認真做筆記了,連作業都及時交了;我還特別注意寫好作業本上的“悄悄話”,有時學生會因為一句“天道酬勤”的鼓勵而更加勤奮;有時學生會因為一句“你的字變漂亮了,期待更大的進步”的表揚而興奮不已;有時學生會因為我對他作文中幾個精彩語句的表揚而樹立起自信,變得愛好寫作了……
其次,我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展現自己的機會。例如,利用開“朗讀比賽”“知識競賽”的機會;利用課前10分鐘學生講詩歌的機會;甚至上課時讓學生表演文中涉及的一個個精彩動作,為他們創造鍛煉能力機會的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的特點,進一步了解學生,便于因材施教。
二、面對有強烈求知欲的學生,教師需要重視方法的指導
方法的正確與否對于“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結果起著決定性作用,“教是為了不教”的名言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我在學生入學時的前兩節語文課上結合小考形勢談如何學習語文;如何對待語文的文本典范;課上、課下做什么;教師的任務是什么,學生的任務是什么;我們師生共同的目標是什么。這樣使他們對語文這個學科及語文學習有一個總體思路,使他們少走彎路,這叫“磨刀不誤砍柴工”。
在講授時,傳授方法比講授知識更重要,也就是說,不但教知識,更要教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在學習課文時,我教會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不但學生對知識有落實,更提高了他們的能力。如,在課堂中用5分鐘讓學生自己聽寫生字、詞,再用5分鐘背誦好語句等,講文言文時,我親自為他們提出書上涉及的知識點,讓他們自己探索方法,理解消化。這樣就可以有堅實的基礎,為他們的能力提高進行了有效的訓練。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情商,增進情感的介入,是學生能力提高的根本
1.語文教學更重視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必須讓學生主動發展,誘發、挖掘其潛能。教師的教學活動從單純的重視教法向重視學法指導轉變。實際上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授之以漁”的過程,就是貫之以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和訓練,以強烈的學生意識把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把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貫徹于教學活動的始終,把課堂教學作為學法指導和訓練的主陣地,把課外閱讀作為應運學習方法的訓練場。
2.以高效的課堂教學展示語文教學的特點。語文教學的特征是感知的直觀性,形象高度的感染力,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不是靠抽象說教,傳授灌輸,而是必須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在獨特的藝術享受中,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接受教育。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師津津有味地分析每一篇課文,而忽視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素質教育下的語文教學則應根據每篇教材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面對優美的詩歌散文,教師應少一些滔滔不絕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多一些充滿情感的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細細品味,用心領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展開聯想,縱橫馳騁。而對于說明議論的文章,則應采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通過對語文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讓學生能正確地對待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人說過:“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授之以漁”,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審美觀,為自己將來堂堂正正地做人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四、努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
在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先學后教,學生為主體”的指導下,具體做法是對課文的學習,學生先學,依據他們的理解先得出答案,然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教師對他們理解欠妥之處進行指導,從而使學生糾正錯誤思路,教師再對遺漏知識點給予補充,達到學生會學這一程度。經過這種轉變,當他們面對考題中生疏文章時,可謂訓練有素做起來游刃有余,當我們認識到探索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能力時,我們會不惜余力去改變教學方式、方法,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當我們培養出有強烈求知欲和自學能力的學生后,我相信,只要我們明確了努力提高學生能力的目標后,我們就會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