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加強數學教學,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從教十幾年來我認為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嚴格按照教學要求實施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學生在計算能力方面要達到“熟練”“比較熟練”“會”三個層次。如,對一位數的口算與筆算加減法、表內乘除法等最基礎的口算內容要求達到熟練;對于除法以外的基本口算、萬以內的加減法、一兩位數乘除多位數的筆算要求達到熟練;對三位數乘除多位數的筆算只要求會算。教師明確了這些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就可以根據要求把握教學目標,使教學工作有的放矢。小學學段,特別是小學中低年級是計算教學的重要階段,教師特別要把好計算關。一位數加減法的口算、筆算是基礎。教師在低年級口算與計算能力訓練上要下苦功夫。可以先用實物讓學生直觀地邊數邊算。在數數算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心算和口算的訓練,最終達到學生看到題目就能說出計算結果的能力。通過循序漸進的層層訓練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口算能力,為今后學習多位數加減乘除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力求口算結果正確是計算的核心。如果結果錯了計算就沒有意義了。而只求計算結果的正確,不注重計算方法的合理性、靈活性同樣會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如,兩位數加減兩位數17-12+23-18這道題可以從左向右算起,也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利用湊十法先將17+23=40計算出來,再減去兩個減數的和12+28=30最終結果等于10;在三四位數的連加中,關鍵要學會湊整。如果不會湊整不僅會影響計算結果的正確性,而且要做到計算比較熟練也是有困難的;學習運算定律和速算的方法如果不會靈活運用,即使計算結果正確也達不到教學要求,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困難重重。因此,嚴格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教學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前提。
二、讓學生理解算理進行計算
要想得到正確的計算結果,關鍵要理清算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懂得怎樣算,又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這樣算。如,在教學“多位數加減法筆算”時,讓學生理解數位對齊的意義,然后再列豎式、細心算、得到正確的計算結果。這樣反復訓練到高年級學習小數加減法時過渡就很自然了。
三、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
計算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的思路,教給學生合理的思維方式。如,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湊十的過程,教師可借助計數器、實物等引導學生邊動手邊思考,用操作幫助思維,用思維指揮操作,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再次,要探求合理、靈活的算法。形成靈活多變的計算機能。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決定一切,好習慣造就美好的人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會讓學生受益終生。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以下幾個好的習慣:(1)審題習慣,這是計算結果正確、計算速度快捷的前提。一審數字和運算符號,抓住題目重點。二審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審計算方法的合理性、簡便性。(2)認真計算、規范書寫的習慣。好多學生在學習筆算加減乘除法的時候常常出現筆算結果正確,但題目結果書寫時漏寫、錯寫數字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書寫規范,避免因粗心馬虎而犯錯誤。(3)養成估算和驗算的習慣,錯誤人人會犯,但避免計算中少犯錯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讓學生養成算前估算,算后驗算的良好習慣,這是計算結果正確的保障。
五、在多算多練中提高計算能力
計算能力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長期訓練逐步形成的。訓練時要注意:(1)抓好口算。教師要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各年級計算能力的要求,圍繞重點,結合學生實際組織一系列有效訓練,持之以恒,使學生的口算逐步達到熟練、準確、迅速。(2)突出重點。如,在教學小數計算時,要強調小數點位置的處理,加減法計算強調小數點對齊;乘法計算注意計算結果小數點后是幾位數字;除法計算注意小數點的移動位數。教師在組織訓練時必須明確為什么練、練什么、要掌握的什么程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運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期和連續的訓練過程。
總之,小學計算能力培養目的,不僅僅在于提高學生計算能力,要重要的在于提高學生思維的發展,為學生的后繼學習和整體數學素養的提高打好基礎。而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提高與發展,依賴于學生計算思路的清晰、條理與計算方法的合理、靈活,依賴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和認知水平的不斷發展。也在于教師能認真分析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并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預防和糾正,在于教師的期望、激勵、訓練和培養。學生數學計算能力訓練與培養,有明確的目標和統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學、靈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訓練方式,要在面向全體的前提下,關注個體的不同發展,做到既注重個性化學習優勢的發揮,又要體現統一的訓練意志,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