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很多學生看來,無非就是死記硬背。做歷史選擇題,一半靠運氣,一半靠記憶。高中學歷史如果一味地強調記憶,不注重對知識的理解,要學好歷史是不可能的。近年來,歷史高考趨向于理解、實用,只有改變學習方法,改變教學理念,才有可能將歷史學好。當然,學好歷史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得分比較集中的選擇題,如果掌握一些技巧,就有可能少丟分,甚至不丟分。歷史不能死記硬背,但又不能不背。換句話說,要想活學活用就必須對基礎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同時,掌握一些解題技巧,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就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歸納出如下幾個方面。
一、重時間概念
作為以時間為線索的歷史學科,很多選擇題基本上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考查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情況。有些題目較明顯,有些題目顯得比較隱蔽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立例題。
1871年學者兼詩人王閣運在游玩北京某地后,曾題詩:“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銅犀守荊棘。”此詩中造成“玉泉悲咽”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二次鴉片戰 B.甲午中日戰爭
C.辛亥革命 D.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學生在做這個題時,若是從歷史學科特點出發,看到1871年,馬上就想到此題與時間有關,答案就很簡單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辛亥革命(1911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1937~1945年)。很顯然,答案選B。這類題目不難,但首先要確定好解題思路,其次對歷史知識要比較熟悉。在歷史學科中,以時間為基礎的題目所占比例較大,這也就對學生提出要求:熟悉歷史知識。
二、與一定的政治觀點相聯系
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等。前者主要是考查關于某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時可以很好地利用,而后者則運用的范圍更大。我們一起來看下面例題。
1848年以后,國際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理論做指導,可是發生于1871年的巴黎公社卻以失敗而告終。其主要原因是( )
A.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不科學
B.當時法國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階級政權的社會條件
C.巴黎公社的領導們還沒有真正接受科學社會主義
D.巴黎公社沒有體現《共產黨宣言》中的革命理論
答案選B但學生并不一定理解。如果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關系理解就容易得多。當時資本主義發展尚處于上升時期,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能適應并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說當時法國不存在建立工人階級的社會條件。
三、借用語文的語言知識嘗試進行推斷
解決有些歷史選擇題時,一旦不能從歷史知識著手,就可以通過推敲題目中的文字找到其中正確的答案。例如,在歷史選擇題里面,一般很少出現那種表非常“絕對”的用詞:全部、一定……還有些題目,題目答案選項給人錯覺是正確的,與題干也能吻合。但實際上偷換了某些概念,從而出現失誤。
四、組合型選擇題在歷史當中出現的幾率比較大
這種題型容量大,考查的知識點多,解答此種題型應該采取最有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排除法。先在幾個備選答案中按照一定的標準選取一個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或對或錯),再把這種條件帶入到選項中,可以使答案變成三選一,二選一,甚至一下就能找到正確答案。
1957年3月25日,周恩來說:“中國如果采取聯邦制,就會在各族之間增加界墻,增加民族糾紛……所以,我們不采取這種辦法,而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對此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 )
①聯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團結和發展的 ②民族聚居區都是要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由歷史決定的 ④周恩來講話是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這一題目首先是組合型選擇題。仔細推敲不難發現周恩來是認為聯邦制不適合中國的。所以選項①是正確的。A、B、C、D四個選項中包含①的只有A和B,這兩個選項之間的區別就在于選項④。乍一看好像也是這種意思。但仔細推敲一下,說“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意味著想實行而沒有實行。實際上民族區域自治最早是1947年在內蒙古實行的。而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題干第一句話就告訴了這一段話的時間是1957年。據此推斷,選項④是錯誤的。選項②也有一定的迷惑性。到底選項②錯在什么地方?“民族聚居區都是要實行民族自治的”實際上偷換了一組概念:“民族聚居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學生解題時一旦不注意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正確的,就不能找出正確的答案。
五、歷史學習中要求掌握一些史學觀
全球史觀、近代(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有些歷史選擇題就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考查學生對史學觀的理解。
與辛亥革命相比,國民革命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B.最廣泛地發動了人民群眾
C.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本題很明顯考查近代化史觀。首先要清楚近代化的含義:近代(現代)化以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為縱向發展主線,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進程,即從人治到法制化等內容;經濟上的工業化進程,即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自然經濟到市場化等內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大眾化進程;社會生活和風俗的演進,即城市化。其次要弄清楚從什么角度考查近代化,很顯然這一例題從政治近代化的視角考查了國民大革命的影響。政治近代化的本質含義就是“推翻專制,實現民主化、法制化”,根據這一內涵,D選項是最佳答案。A選項本身不符合史實;B、C選項不符合政治近代化的內涵。
以上只是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總結出來的一些解題技巧,當然也還有很多解題技巧沒有被學生和老師所認知,只要我們在教與學中多觀察、多總結,就一定能掌握更多技巧,讓歷史變得更容易、更有趣。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