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課堂是有生命的物質空間,是學生充滿生機的思維領域。學校的課堂教學,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教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教學情境;探究性;自主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和他們的求知欲望呢?我認為,在教學中要把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及學習興趣激發起來,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動力,最關鍵的一點是,教師能適時創設激起學生探究動機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學“認識一位小數”這一課時,先讓同桌之間合作量一量課本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學生最后發現所量得到的結果都不是整厘米,無法說出準確數量時,我就抓住時機說:“到底能不能用厘米作單位來表示長寬的準確數呢?”(能)“那么,我們該用什么數來表示呢?看看誰能從例1中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證明自己的實力,所以,學生自學、思考都特別認真,最終大部分學生都能達到目的。
二、學習方式上進行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同樣,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對學生的人格、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也很重要。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在學習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學習。課堂上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但學生還是自己做自己的,一點看不到合作的跡象。這是由于教師沒有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學習的環節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在合作學習活動之前,教師必須講清合作學習的具體要求,每一個步驟該怎樣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講得細一些。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三、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
知識固然重要,但探究知識的過程更重要。嘗試的過程是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逐漸由“試一試”逼近創新的境界。動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學習中經常采用的重要方法。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讓學生剪下一個圓,師:同學們把你所剪下來的圓片對折,打開,換一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反復折幾次。(學生動手操作)師:對折若干次后你們發現了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點,交點在圓的中心。生2:每條折痕一樣長,交點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師:你們有這么多的發現很好,這些折痕相交于圓中心的一點,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O表示。師:你們發現圓心把每條折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這是憑眼睛估計的,是否真的相等,請同學們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記下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師:你們的結論,教師不否定。請在你們的圓上任取一點,量一量圓心到這點的長度,多做幾次,并記下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師:觀察你們所量的數據,從你們所量的數據中,有沒有規律?若有,這個規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師:相等說明了什么?生: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此小節的數學,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通過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發現規律,主動獲取知識,在自主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
靈活性人格表現為反應敏捷,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隨機應變,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能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是創新活動必要的人格因素,培養學生靈活性思維是靈活性人格的靈魂。所以,每一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重視開發,培養學生的靈活性思維。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我注意問題設計的“開放性”。課前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把硬紙圓片等分剪成8個、16個、32個……小扇形,讓學生拼成近似的長方形,通過尋找聯系,推導出公式。這時,我別出心裁,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長方形,你們還能拼成別的圖形,同樣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嗎?”這一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紛紛動手實驗,大膽求證,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邊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同樣也能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充分展現了公式的多種推導過程,克服了思維的單一性,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進而達到了對學生的靈活性人格的塑造。
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獨立地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法,并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由對知識的認知掌握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解決。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發現、改變與創造。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