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生進入學校必須學習的一門學科,作為一門基礎科目,它所涉及的內容并不是特別的繁瑣,相對而言理解起來也是比較容易的,但是這也可以忽略語文的預習工作。對于語文的學習,學生需要更好地進行預習,找好學習的方法,才能為其他科目更好地做好準備,觸類旁通,達到教學的最佳收益。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就需要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課堂上可以做到舉一反三,促進教學相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預習;重要性;方法
一、小學語文課內預習的必要性
1.預習可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快速地提高,老師在正式講課之前,學生已經完成了初步的預習,這樣就會對于老師所要講解的內容有所了解,就更加容易理解老師講述的每一個內容,從而更好地抓住知識點。老師在進行講課之時,學生可以及時跟上老師的講課思路,準確地找尋到正在講解的知識在書本上的位置,從而促進學生思考,使老師的教學效率得到最高限度的提高。
2.預習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
學生如果主動進行預習,就會在預習中,發現許多疑問點,這樣就會促進學生對于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如果在預習中不能夠明白,就會促進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從而在無形之中加強了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預習中的發散思維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解答問題,而通過預習,將會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散,從而快速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
3.預習可以促使語文課堂更加豐富
學生在進行預習中將會產生很多的疑問,如果每一個人將自己的疑問進行匯總,那么課堂就會變得更加活躍,語文課堂的分析也會變得更加具體與明晰。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解決疑問,探討疑問,將會促進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課堂,無疑會促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課內預習的幾種策略
1.老師要加強自身建設,轉變教學思維
老師的思維方法對于學生的培養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關系到老師進行教學的方向。這就需要老師加強自身的培訓,轉變教學的傳統方式,改變思維模式,要抓住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開發學生自我學習的潛能,讓學生重視課內的預習,增強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自學以及探索研究能力的提升。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將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預習上,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進行預習,真正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加強課前對預習的檢驗
有些老師對學生的課內預習抓得不夠,認為課堂上還會教授這些知識,從而放松了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這就會對學生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老師必須加強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這樣才能更好地督促學生去預習,為學生的預習帶來更多的動力。預習過的學生也希望老師對其預習的情況給予評價,這樣雙向的促進才能使學生得到滿足感,從而獲取更多預習的熱情。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于語文預習的有效性。
3.以疑難問題為契機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般我們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時會采取四步走的模式,即:提倡、鼓勵、引導以及形成習慣。就質疑而言,老師可以培養學生從課題方面、課文重點方面等進行提問,還可以對課文的矛盾點以及標點、關鍵詞、重復點等等方面進行質疑,這樣的預習才會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于一篇文章的全新認識,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而學生的質疑,也會為老師的教課指引一個方向,讓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想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這篇文章,從而使老師的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因此,課內的預習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自學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學生質疑能力的不斷提高。一般而言,小學生質疑的能力不是很高,許多問題并沒有提到要點上,這就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意識以及創新意識的不斷提高。
預習并不是簡單地把課本看一遍就算完成任務了,而是需要學生先要做好全文的通讀,在這個基礎之上,再進行研究,探索出課文的主旨,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作者的內心,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及所要展示的深刻內涵。而學生在進行預習時,更是需要將這些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一一記錄,這樣在第二天老師的課堂上,就會形成自己的思路,并與老師的思路作對比,及時將自己的想法與老師進行交流,真正明白這篇文章。只有這樣進行預習,才能在不斷的研究與探索之中,鍛煉自己的思維方式,同時提高學生對材料的搜集以及問題的整合能力。因此,學生進行課內預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學習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還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增長,因而老師在教學中需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課內預習。
參考文獻:
[1]李沖鋒.論語文素養及其培養[J].當代教育科學,2010(18).
[2]冷愛霞,劉曉琴.語文教學中“預習教學法”的有效嘗試[J].當代教育科學,2010(12).
[3]王蘊芬.規范預習步驟,提高高年級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J].教育科研論壇,2010(05).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