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又要求“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獨特體驗。”由此可見,“讀”仍是語文學習的主旋律,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我且用一個新概念來說,應該是一個語境段為好,所謂語境段,指的是可以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語言整體的語言群體,一般來說意思要完整。講述的形式可以多樣化。語文的講述應該用一個語境段來衡量,這也是沒有定論的,因為,你可以把它定義在一篇文章范圍內,可以把它定義在幾個段之內,也可以把它定義在一句話之內,不管怎樣說,要在一個范圍內來說,在這個被定義的范圍內,我們就可以討論語言的語境了,這里不討論語境的其他東西,只討論語言自身的語境。
語境即言語環境,它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都是語境因素。任何言語行為都以一定語境為條件,依賴于語境知識,任何言語要素的價值也都以出現在它前后的其他要素為條件。通常,語境是從語言生成的角度來說的,但是,要真正理解別人的意思,也必須考慮語境因素。因為言語交際是一個說、聽雙方共同參與的互動過程。所以,語境對語言生成、語言理解都有制約作用。
下面我且談談自己的一點語境閱讀教學的體會。
一、創設語境,探究內涵
入選教科書的文章,一般為文質兼美的作品,每一篇閱讀材料都有其所要體現的價值取向,有豐富的內涵。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內容,進入文中的情境。例如教學杜甫的《望岳》,此詩題為“望岳”,而在詩中卻無一“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細細體味,就會發現每句詩中都隱含“望”的神韻。于是,我在教學生閱讀之前就粉筆一揮,在黑板上簡單畫了一座山,請學生在黑板上畫出詩人“望”泰山所處的位置,于是杜甫登山路線圖就呈現出來了。再指導學生以高昂的語氣、豪邁的胸襟“望岳”誦詩,學生朗讀得尤為投入。
二、媒體教學,服務語境
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語境并非只是由教師、學生、教科書及其他相關語文資源組成的。當我們的教學內容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范圍,當我們在教學中依靠靜態的文本材料已無法被學生所接受時,就應借助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創造豐富而生動的語言環境。如《大道之行也》一文,語句艱澀,語義婉轉,初二的學生即使知道了每個字的釋義也很難串聯成完整的文義,更別說背了。我左思右想,想到了曾經風靡一時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有一段小燕子對該文的解釋,是紫薇針對小燕子肚子里墨水少而特意設計的,雖不夠學術,卻未偏離原意。于是我想到了媒體教學,在課上播放了這段“小燕子釋大道”,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提高了。最后竟邊看視頻邊把課文背下來了。
三、師生互動,語境生成
語文閱讀教學應是在課堂精選的話題中學習的過程,語文教師的角色就是學生的“合作伙伴”,新課標要求,每位語文教師都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領悟語言的豐富內涵,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并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審美想象和審美創新能力,切實提高語文素質”。在教學呼喚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今天,重視語境的創設無疑是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劑良方。前兩天教授《石壕吏》,課文旨在反映戰亂現實,同情苦難人民,但文中大部分是老婦人的說辭,沒有酷吏的語言。學生不理解酷吏之酷,對老婦之苦的理解也就沒那么深刻。課前我就透露要演話劇,到了課上,首演我扮酷吏,一個學生扮作者說旁白,一個學生扮老婦人。我唱作俱佳,愣是演活了一個蠻橫的酷吏,立刻就有學生對我咬牙切齒了。二輪演出全由學生演,那位酷吏比我還“酷”,也就越發顯得老婦人可憐。并且在這歡樂的幾輪演出中,學生完全將課文掌握了。
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逐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在朗讀訓練時,盡量帶領學生創設情境,使他們“身臨其境”,真正能理解課文內容,收到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之效果,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背誦能力。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