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的作用中積極建構知識和發展自我的,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給幼兒一個自主、自由的成長空間,《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是兒童發展的促進者,教師的教學方法、態度應為幼兒提供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顯示出能動性、創造性和獨立性,引導幼兒積極參與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關鍵詞:區域活動;主體性;幼兒
一、在區域創設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1.尊重幼兒意愿,共同商定主題
區角主題的確定是區角活動的起始環節,這次我改變了以往僅憑教師意志安排的做法,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與他們一起討論商定區域內容,尊重他們的意愿。李逸小朋友說:“老師,我喜歡畫畫。”殷昕宇小朋友說:“老師,我喜歡做東西。”就這樣,在全班小朋友的熱烈討論下,我們班設定了美工區、制作區、音樂區等。同時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針對計算能力弱的幼兒,我又設定了益智區,通過平時的點滴觀察,我發現有部分幼兒的自理能力不夠好,如不會系鞋、扣紐扣,于是我又建議設定了生活自理區。
2.引導幼兒科學、合理地安排區角位置
科學、合理地安排區角位置也就是如何來選擇與主題相適宜的場地,孩子的意見各不相同,就拿美工黃濤說:“把美工區放在陽臺的走廊上,這樣藍天、白云、小鳥就都能看見我們的畫了。”何櫻說:“放在走廊上如果下雨天走廊上沒有玻璃擋雨,雨水就會把我們的衣服和圖畫紙都淋濕的。”蘆芳說:“要不我們把美工區放在離黑板最近的地方,這樣可以把圖紙貼在黑板上呢。”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贊同,于是我們就把美工區放在了黑板旁,在討論中孩子積極動腦,各抒己見,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二、在投放材料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1.鼓勵幼兒積極收集材料
廣泛收集與主題有關的材料,最終為創作做好鋪墊,我鼓勵全班小朋友共同收集,有的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了廢舊紙盒、塑料罐、飲料瓶,還有的從家里帶來了舊圖書、毛線等,他們間相互討論各自帶來的物品應放在哪個區域或是可以用來做什么。吳丹說:“我帶的大紙盒可以用來當書包,只要在兩邊穿上線就可以了。”潘月說:“我帶的貝殼只要用彩筆涂上顏色,就可拼出一座漂亮的五彩房子。”孩子的心思是多么細膩而豐富,每個孩子都能獲得表現與創造的機會,這時我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把收集來的材料合理投放在各區域中。
2.鼓勵幼兒及時更換材料
更換材料對激發和保持幼兒活動興趣具有相當大的作用,在美工區我發現幼兒用木屑粘貼畫面,一段時間后孩子們逐漸對這一玩法失法了興趣,這時,我便啟發:“想想看,還可以用什么來粘貼?”這時幼兒想到用蛋殼,回家一下吃了好幾個蛋,蛋殼帶來后,我又幫助他們染上各種顏色,幼兒的裝飾興致更濃了。
三、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1.區域的選擇
在進入區域前,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刻意安排,而是充分尊重幼兒意愿,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主選擇。有一次,我發現徐嘉征小朋友在故事角連續看了好幾天書,我很奇怪,問他:“你怎么還在這看書?”他說:“今天我還要看一遍,記住了就可以表演了。”我聽后朝他肯定地點了點頭。當然,對于一些一直固定在某區域的幼兒我也及時引導、鼓勵他們到其它區域活動,擴展他們的興趣愛好。
2.材料的選擇
幼兒的主體性還體現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允許幼兒在本區域也可跨區域選擇,如美工區的幼兒在構圖后要對作品進行噴刷,讓作品更具藝術效果,他們會借肋自理區里的牙刷來完成。同樣,手工區的幼兒在制作好娃娃、風箏后,他們會借助美工區的彩筆為作品添畫一些圖案,這樣不僅增進了同伴間的交往,也培養了同伴間互助合作的品質。
3.同伴的選擇
為完成一件小制作或是一幅好的繪畫作品,往往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幼兒共同完成,我會讓他們自己選擇同伴,如手工活動《織網捕魚》,在交代了簡單的規劃及織網的方法,確定每組的人數后,讓幼兒自由結伴,在操作過程中小朋友都能很好地分工、配合,共同努力,漁網織好了,小朋友個個跳了起來,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最后,我們一起玩了捕魚游對,整個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
在整個區域活動中,我始終把幼兒推在前面,讓幼兒成為區角的建構者、材料的準備者、活動的操作者,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自由思考,自主選擇,大膽創新,我扮演組織者、引導者、服務者的角色,在幼兒有困難時及進給予幫助,積極應答,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我發現我班幼兒的自主意識日益明顯,自主能力逐步提高,對區角活動的興趣更濃了。
參考文獻:
劉焱.兒童游戲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