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感到十分頭痛的課題。如何進行農村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提出了五點建議。
關鍵詞:激發興趣;注重積累;及時修改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小學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課。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從小學中年級開始進入作文教學,其實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就開始重視作文教學了。從學說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到書寫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然而小學生的語文功底差、觀察能力低,更沒有組織和駕馭語言能力,作文時,常會犯一些不大不小的錯誤,如敘述沒有重點、用詞不準確、沒有條理性等等。那么,如何進行農村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呢?
一、激發寫作興趣和自信心,養成寫作的良好習慣
興趣是寫作最重要的內驅力。我國教育家關于興趣、動機等在習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過大量精辟的論述,我們在探究習作教學時,新課程理念特別注重興趣,一再強調“樂于動筆,樂于表達”、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這就告訴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思維”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過模仿提高寫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這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思維訓練,沒有開拓思路。只有在“思維”中獲取靈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筆有神、筆奕生輝。習作教學目標特別注重興趣,目標及教學建議一再強調“樂于動筆,樂于表達”“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由于農村生活面比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門就進校門,缺少社會實踐,視野不開闊,活動領域不寬廣,導致學生對周圍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據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不僅是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激發寫作興趣。
二、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打好基礎,培養寫作能力
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閱讀能力是指指導學生積極閱讀圖書,不斷接受文化熏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小學生閱讀的課文一般都是內容豐富、語言規范、結構嚴謹、精巧的文章,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可以受到感染、熏陶,學到觀察的方法,提高認識能力。同時,在理解的過程中,還學到了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方法,豐富了小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了表達方式的積累,從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盡快形成。
三、注重平時積累,注重寫話訓練
習作教學是從“能力”角度表述的,能力只有通過實踐得到,所以要注重平時積累。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句、精彩片段等。學生通過寫日記、看圖寫話、觀察寫話、生活寫話等形式訓練,觀察大自然,游覽名勝古跡,參加社區活動,了解民俗,留心國內外重要事件,關注熱點問題,搜集網絡信息等。“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兒童語言是從少到多、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發展的,因此教師主張學生多寫、多搜集材料,提高寫作能力。
四、及時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學生寫好作文后,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許,在很短的時間內,印象很深,應給予及時的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很容易接受,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別人的,或輪流交換互閱等。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目標,要求學生能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用通順的語句、清楚的層次、鮮明的觀點,恰如其分地記敘見聞、寫景狀物、說明事物、發表意見,在實踐中提高習作能力、遣詞造句能力、加工修改能力等。
五、注重語言發展,培養思維能力
語言與思維不可分割。小學生的語感不強、條理混亂、語病較多以及中心不明確、內容不具體、詳略不當等現象的出現,大多反映的是思維的問題。語文教材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大面積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目的。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在寫話中樂于運用平時閱讀和生活的詞語,在嘗試中運用平時閱讀的新鮮詞句,做到語句通順、標點符號正確等。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