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教學實踐,分析了如何教授《周長的認識》這章節內容,并舉例說明了教學的具體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思考
《周長的認識》安排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的。周長概念的學習能為學習周長的計算及將來學習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如何借助教材,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下面我從《周長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實踐談談點滴思考。
一、“三讀”教材,明確目標
初讀,粗略瀏覽,看到了“知識點”。初讀教材,覺得周長的認識這一內容太簡單了,只有一頁:兩幅圖、一個結論、一個問題。頁面的上半部分是四張實物圖和四張幾何圖形圖;中間是周長概念的描述性語言和小機靈的問話“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下半頁是一幅3個小朋友拿著線、尺子等工具在測量圖形周長的圖。看一遍這些內容不用花一分鐘。篇幅這么少的內容,蘊藏著哪些玄機呢?
再讀,仔細比對,理解了“重點”。北師大版關于周長認識的教材是先出示兩幅和兩句關于周長概念的描述,接著讓學生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蘇教版關于周長認識的教材是主題圖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一句關于周長的描述、一幅繩子繞葉子一圈的圖、尺子量這條繩子和一句話——“這段繩子的長就是這片樹葉的周長”;人教版關于周長的認識這部分教材的內容有兩個:認識周長及如何測量周長。通過比對三種版本的教材,明白了認識周長要從認識實物的周長入手,然后再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并把對周長定義的理解鎖定在“一周”和“封閉圖形”這兩個詞的理解上。還明白了測量圖形的周長時,可以引導學生直的邊直接用尺子量,彎的線條可以先用線繞一繞,再用尺子測量的辦法來量。
三讀,認真思考,找到了“切入點”。2011版課程標準解析中關于周長認識的要求是“結合實例認識周長,并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讀懂教材之后,結合新課標的要求,緊接著要思考的是如何結合實例,讓學生認識周長,如何引導學生測量物體的表面和簡單圖形的周長。還要思考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什么,哪些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容易弄錯的,思考設計怎樣的情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能省時高效達到教學目的。
經過“初讀—再讀—三讀”,熟知了教學內容、教學重點以及教學的切入點,可謂教材不厭百回讀。于是,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從實物入手,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親身體驗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二、操作體驗,積累經驗
在“三讀”教材之后,我對人教版關于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設計了以“識周長、量周長、辨周長、用周長”四個環節為線索的教學過程。
片段一:識周長
(課件:播放動畫)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螞蟻沿著樹葉跑了一圈。
師:一圈我們也可以說成“一周”。
師:請同學們伸出手指,跟隨課件,比劃出小螞蟻的行走路線,并注意小螞蟻行走路線的起點和終點。
(課件:再次播放動畫)
(讓學生用眼觀察、用手比劃,感受小螞蟻的運動軌跡,為理解周長積累體驗。讓學生注意觀察小螞蟻行走路線的起點和終點,為理解“封閉”埋下伏筆。)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起點和終點重合。
師結合課件的演示小結: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沿跑了一周,樹葉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
(接著讓學生摸一摸數學課本的封面、桌面、尺子,說一說這些物體表面的周長,然后讓學生動筆描一描國旗、鐘面實物圖、五星圖、三角形的周長。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說一說等活動豐富對周長的認識。從認識實物的周長入手過渡到認識實物圖的周長,再到認識幾何圖形的周長,一步步引領學生豐富對周長這一概念的認識。)
思考:“周長”這個詞學生第一次接觸,顯得陌生,但學生熟知“一圈”的意思,于是老師借助學生已有的認識,再通過比劃、摸、描、說等活動調動各種感官參與,讓抽象的“周長”概念變得看得見、摸得著,變得直觀,易于讓學生接受。
片段二:量周長
(課前教師為學生準備各種圖形的紙片和測量工具。紙片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任意四邊形、五邊形、月牙形、心形、拱橋形;測量工具有:學生尺、軟皮尺、繩子)
師問:(出示實物圖)它們的周長是多少呢?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知道它們的周長?
生1:要知道正方形的周長,我可以先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它們加起來。
生2:不用這么麻煩,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只要量出一條邊的長度,再乘4就可以了。
師:兩個同學的辦法都可以,但第二個同學能根據正方形的特點來處理問題,這種辦法更好。
師:如果要測量圓形的周長,怎么辦?
生1:用線把圓形紙片繞一圈,作個記號,再量出線的長度,就可以知道圓的周長。
生2:可以直接用軟皮尺繞圓形一周。
生3:可以把圓形紙片放在尺子上滾一圈。
師:同學們真棒,遇到問題會開動腦筋想辦法,繩測法或滾測法都可以測出圓形的周長。
師:下面請同學們同桌兩人合作,選一個規則圖形和一個不規則圖形進行測量。
思考:學生明白測量的方法之后親身實踐。在活動過程中不僅鞏固了什么是圖形的周長,還學習了如何測量以及如何根據圖形的特點巧妙地測出圖形的周長。
參考文獻:
鞠寧,婁鳳國.“周長”教學設計及評析[J].遼寧教育,2007(Z2).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