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班幼兒處于學前晚期,即將跨入小學的大門。此時培養幼兒入學適應能力,尤其是責任心和堅持性至關重要。做過很多的嘗試,其中養蠶活動的開展見效極大,最后固定成為歷屆大班幼兒畢業之前的一項常規活動。在養蠶活動中,一方面引導幼兒細心觀察蠶寶寶的成長變化,了解蠶寶寶的生活習性和生長知識,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另一方面在照料喂養的過程中,通過尋找桑葉、喂養、清理蠶寶寶等過程,培養幼兒的責任心和堅持性。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責任心;堅持性
活動參與者:大一班全體幼兒
參與時間:2013年4月12日-5月15日
一、我們的養蠶故事開始了……
第一階段:興奮的開始
晟哲給大家帶來了蠶寶寶成長的彩色圖片,圖文結合,猶如繪本。我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剪剪貼貼,在KT板上制作了“蠶寶寶是怎樣長大的”流程圖,孩子們饒有興趣,圍著邊看邊說,互相討論著。大家躍躍欲試,恨不得馬上就能自己來養蠶寶寶。
元真奶奶為我們提供了一紙盒的蠶卵:黑乎乎,密密麻麻,即將要孵出蠶的樣子。孩子們圍著紙盒,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
晟哲招呼大家:“看,跟圖片上的蠶卵一模一樣。”他的發現引起大家的注意,孩子們都不約而同地去看圖片。
晨晨無意中用手去碰了盒中的“小黑點”,突然發現最下面的一個小點動了動,他驚呼:“咦,你們看!卵已經變成小蠶寶寶了!”這一發現大家更震撼,紛紛伸出小手去效仿,撥撥碰碰,還自言自語:“我想這是蠶卵已經變成小蠶寶寶了吧!”
孩子們有了初步的感性經驗后,大家商量好:決定每人分配10-15個蠶卵,放在小紙杯中帶回家去飼養,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好觀察記錄。每周五要帶回幼兒園,大家相互欣賞、交流、評論。
蠶卵分好了,孩子們手捧小紙杯觀察著、交流著、嬉笑著,每個人的臉上蕩漾著興奮的笑容。
此階段的目的是吸引孩子的興趣,樹立活動的目標。興趣是做事的動力,是成功的前提。通過圖片、實物感知了解,然后經過討論,讓孩子對養蠶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將活動推行下去,從而實現培養責任心和鍛煉堅持性的目的。
第二階段:興趣的消退
蠶寶寶的成長歷程歷經一個月左右,這日子對于孩子們來說還是有些漫長……
第一周,大家的蠶卵陸陸續續變成了小蟻蠶時,個個開心極了,手端著蠶盒在同伴面前得意地展示:“看!我的蠶寶寶會動了,一共12只,全活了!哈哈哈……”
接下來,蠶寶寶不停地吃,不停地長大、蛻皮。每天要清理蠶盒,喂養桑葉,孩子們的興奮勁也大不如第一周了。有時,桑葉斷頓了;有時,蠶盒里滿是黑乎乎的糞便;有時,觀察記錄好幾天了還是空白,可蠶寶寶卻在不停地成長著……
偶爾也能聽到家長的幾句牢騷:“元真在家不好好養蠶了,新鮮勁過去了,回家也不看它。養蠶成了奶奶的事!”“晨晨也一樣呀!還讓外公去清理蠶盒,說太臟了!他說每天養好煩,這么會吃!”“丹丹把記錄本到處扔,昨天放飯桌上弄上了水,她不敢帶來了。”……
當然,班里還是有少數幾個孩子能持之以恒,子嫻、晟哲……每天都能把自己養育蠶寶寶過程中的新發現告訴大家,保持著認真積極的態度。
此階段是活動的瓶頸期。孩子們興趣過后的冷淡,甚至想丟棄不管。因為活動是個長期的過程,孩子們在一日又一日的重復動作中感到了乏味,缺少了動力,這個時期的表現是正常的,我們要想辦法讓孩子們順利度過瓶頸期。讓孩子們明白要想有收獲,就必須耐心地等待,就必須付出很多努力,就必須做事有始有終,堅持到底。
第三階段:激勵下的堅持
怎樣讓孩子們堅持到底呢?樹立榜樣,激勵孩子們,給他們加把勁吧!
每周一次的展示活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組織大家相互觀看比較、介紹養蠶心得,總結為什么有些蠶寶寶健康壯實,有些蠶寶寶瘦瘦小小,還有個別小朋友養的蠶寶寶甚至死掉了,大家都得出了經驗,決心要讓蠶寶寶吐絲結繭,成功完成任務。
每周五,自然角“養蠶天地”展示柜上陸陸續續放上了不同形狀、裝扮得格外漂亮的蠶盒,一本本“蠶寶寶觀察記錄本”也夾在相應的蠶盒上面,儼然是一個豐富的養蠶博物館呢!一個小組一個小組地輪流去觀察,并說說自己的發現,由大家選舉該給誰獎勵小紅星。
此階段我們通過蠶寶寶在自然角的展示和交流的方式對孩子進行鼓勵與支持,同時教給孩子一定的技能技巧來提高孩子的抗挫性。如,大家發現晨晨的蠶寶寶養得又小又瘦,交流后發現原來是爸爸每天在屋里噴香水,而蠶寶寶是不喜歡聞奇怪的味道的;安欣蠶寶寶全死了,原來是昨晚摘的桑葉上有農藥,同伴又紛紛送給安欣一只蠶寶寶……教師的支持鼓勵,加之同伴的互助,讓孩子們學習掌握了必要的技能技巧,豐富了養蠶的基本常識,我想下次再碰到類似的困難,他們一定會知道該如何應對和克服,同時更能體驗到克服困難后的滿足和快樂,從而激勵他們做事不會半途而廢,而是努力把事情進行到底。
第四階段:成功的喜悅
五月初,蠶寶寶歷經一個月的成長,渾身開始透明發亮,它們已經生長成熟,快要吐絲結繭了。終于有一天,元真一早興沖沖地端著蠶盒來讓大家看:“我的這只蠶寶寶昨天在吐絲,吐的白絲,今天早上已經變成一個白白的繭了。”大家圍過去,看看,用手輕輕地摸摸,很愛護的樣子。
“我的蠶寶寶長得胖乎乎的,肚子脹脹的,一定有很多絲要吐出來!媽媽說用草棒給它搭座山讓它爬!”子嫻說。“我養了12只蠶,送給安欣1一只,現在11只都好好的,馬上也要快變成繭了,我的任務就要完成了!”哇,丹丹很有成就感嘛!
此階段終于看到了成果,在開心之余,還要讓孩子們回顧養蠶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明白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會遇到困難,但不能輕言放棄,只要付出努力,堅持到底,一定會有收獲的。
二、思考:幼兒責任心和堅持性培養的重要性
責任心和堅持性并不屬于傳統的智力教育范疇,而是屬于智力以外的但對學習活動起著起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的個性心理,即通常所說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但直接制約認知過程,它就像是充盈在生活中的氧氣,盡管看不見摸不著,卻不可缺少。現實生活中高智商但無所作為和智力并不出眾但做出一番事業的案例比比皆是,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性。因此,責任心和堅持性的培養為幼兒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是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的重要品質之一。
3~6歲的孩子以無意注意為主,且注意力穩定性較差,對事物的興趣容易轉移,易受無關刺激的干擾,從而導致孩子的堅持性不夠好。而5~6歲的大班幼兒即將跨入小學大門,此時培養幼兒入學適應能力,培養責任心和堅持性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我們設計組織了本次養蠶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引導孩子們細心觀察蠶寶寶的成長變化,初步了解了蠶寶寶的生活習性和生長知識,培養孩子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另一方面在照料喂養戲蠶的過程中,通過尋找桑葉、喂養、清理蠶寶寶等過程,培養了孩子們的責任心和堅持性。
本次養蠶活動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通過跟蹤觀察孩子們的表現,雖然中途個別孩子有懈怠情緒,但是通過老師的引導鼓勵和同伴之間的相互幫助,最終都完成了任務,實現了當初設想的活動目的,幫助他們樹立了責任意識和克服困難努力堅持的意識。
三、策略: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堅持性
實踐與研究都表明:孩子的堅持性只有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在反復多次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才能逐漸形成。游戲是孩子的主要活動形式,因此在教學活動之外,我們應該經常組織孩子參加一些既力所能及又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勞動、游戲、學習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鍛煉孩子不怕困難、堅毅頑強的精神,培養孩子堅持完成某項活動或任務的堅持性。
本次活動是針對大班幼兒責任心和堅持性的培養所做的有益嘗試,大班幼兒已經處在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拒絕某些誘惑和干擾,主動克服困難,堅持把事情做完的階段。通過養蠶這樣一個過程,讓孩子們了解蠶從卵到繭的過程演變,而且通過他們喂養的實踐活動,他們懂得了只有關心和堅持,才可以最終完成任務。
當然,僅僅依靠一次養蠶活動來實現培養責任心和堅持性是遠遠不夠的。孩子的責任心和堅持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通過一兩次活動就能解決的,大班幼兒處在幼小銜接的關鍵期,更要著重把握生活中的點滴來培養習慣。
四、結論:發展非智力因素,為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打好基礎
大班幼兒處于學前晚期,即將跨入小學的大門。此時培養幼兒入學適應能力,尤其是責任心和堅持性的培養至關重要。我們也做過很多的嘗試,其中養蠶活動的開展見效極大。如今,這些孩子們已經進入小學,我們通過對小學老師和部分家長的后續跟蹤交流,了解到參加了養蠶活動的孩子們進入小學后表現出的耐心和毅力也相對較好,因此養蠶活動最后被固定成為我園歷屆大班幼兒畢業之前的一項常規活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核心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提高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如何發展非智力因素教育方面,《綱要》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就是要培養有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有實踐能力的人。而2012年10月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實施時也明確強調要重視孩子的學習品質,要幫助孩子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堅持到底、敢于探究和嘗試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可見,在活動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情感、意志等是幼兒教師在工作實踐中必須明確的重要方針。
荀子《勸學》篇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河,無以成江海。”諸葛亮《出師表》里又有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良好行為習慣也是通過耐心和堅持養成的;通過養蠶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堅持性,對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將頗多裨益,而孩子們在類似活動中也將逐漸形成自己健康的道德觀和行為準則。這也是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所提倡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