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花開的聲音,我們能讀懂花兒的心思;傾聽溪水的歌聲,我們能讀懂山林的呼吸;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能走進孩子的心靈。”要想當好一名幼兒教師,就要善于在工作中努力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地去了解每一個孩子,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給孩子更多的創造空間;就要善于在工作中努力的轉變角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用心去聽孩子的世界,和他們共同生活、共同游戲,去尋找開啟他們幸福生活的密碼。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3~4歲科學發展目標要求幼兒喜歡探究,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并樂在其中。能用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索物體,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具有初步探究的能力。
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為幼兒營造探索的環境和氛圍,走進幼兒的心里,提供充足的材料,以多種形式引導幼兒積極的參與活動,讓幼兒在與活動材料的互動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在活動中得到并體驗成功的喜悅。
因此,我很注重活動區材料的投放。開學初我在活動區投放了易拉罐。開始時,幼兒只是簡單地把它們一個個摞在一起,沒摞幾個就倒了。漸漸地個別幼兒就把目光移到了別人的易拉罐身上,他先是和旁邊的小朋友商量,借過來幾個,這樣就能多擺幾排,也不容易倒了。逐漸的其他人也紛紛效仿,看到他們學會了團結合作,我真是既驚喜又欣慰。同時我又發現活動材料應該再豐富一些,于是,我就動員家長搜集了更多的易拉罐、露露桶和一次性紙杯。這下孩子們可高興了,他們自發地結成小組,把活動場地從桌子上移到了地面上,易拉罐也從單排的塔形變成了真正的金字塔。緊接著我又投放了大小、形狀、軟硬不同的板子,這下孩子們的玩法就更多了,高樓、汽車、機器人……甚至連滑梯他們都能建造出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每次成功的創造他們都會忙得滿頭大汗,都會高興得手舞足蹈,看著孩子們那些神奇的創造,我發現自己竟是那么的渺小,那些天真無邪的笑臉真是讓我感到了無比的自豪。
通過這次活動區材料的投放,我發現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是那么的豐富多彩、變化莫測。魯迅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向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說明幼兒自身潛藏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幼兒的精神世界充滿了好奇、探索和幻想。他們的思維不受習慣的約束,是十分靈活的。
從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看,雖然他們的無意記憶占優勢、邏輯思維能力缺乏,但他們的求知欲、想象力和創造力卻非常強。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動動這個玩玩那個。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適時引導幼兒親近自然、觀察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探索世界的奧秘,增長見識,發展個性。
因此,我也很注重班里自然角的建設。我帶領幼兒在自然角中種植紅薯、花生、玉米和大豆,引導他們觀察植物從種子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一系列過程,觀察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幼兒通過一學期的觀察知道了:我們食用的是紅薯的變態莖,花生的果實是埋在地里的等從來不知道的知識。
我還捉了幾只小蝌蚪,引導幼兒觀察它們的變化過程。每天孩子們都會和小蝌蚪說話,看著它們先長出后腿,再長出前腿,同時尾巴也越來越短,直至消失,最后變成小青蛙。每當幼兒發現小蝌蚪發生了變化,都會高興得像收到禮物似的歡呼雀躍,并忙著相互轉告。小蝌蚪一個個變成小青蛙后,總是往外跳,我就適時告訴幼兒:小青蛙與小蝌蚪不同,它們是要到陸地上捉害蟲的,不能總是把它們養在水里。于是,我就帶領幼兒戀戀不舍地把小青蛙放生到了小花園里,讓它們開始新的生活。
這次養小蝌蚪,更證明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我就經常帶著幼兒去大樹底下觀察螞蟻搬家,去潮濕的墻角尋找蝸牛,去沙坑里捕捉蚯蚓。正如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的辦學理念:“尚自然,展個性”,在觀察大自然中引導、啟發孩子的探索欲望,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去感受、獲取知識經驗,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合作性,為其創造性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在豐富的活動中,孩子們可以無拘無束,不斷地交流、接納信息,自覺地將外界的知識和技能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多角度、多方位地獲得適應將來社會的知識、技能和情感。作為教師的我則學會從細節處觀察幼兒的發展,得以更加真實地觀察到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從而提高自己對孩子觀察的敏感度,抓住教育的契機,捕捉教育的靈感,多一把打開孩子心靈之門的鑰匙。自己也不斷提高了發現、分析、研究、解決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在這快樂的生活和活動中,我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是幼教工作者的航標,指導著幼教工作者更加科學、嚴謹、理性的教育未來的主人。“授之以漁”,讓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長,為每一位孩子創出一個美好的未來,讓他們成長為在浩瀚的知識天地中自由翱翔的雄鷹。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