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學校工作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不斷發展。班主任不僅承擔著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關心學生身體健康的任務,更多的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學生獨立的學習生活,善于與他人溝通合作,逐步使學生學會共處,學會生存。
班主任應該熟練掌握心理咨詢的原則和方法,心理咨詢在班主任工作中強調方方面面的影響和滲透。但是專門的心理健康課和專業的心理咨詢工作同樣直接由班主任來承擔,這樣做合適嗎?我們先來看一下一般的班主任工作與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有哪些異同。
一、相同點
1.服務對象都是全體學生
一般的班主任工作和學校心理咨詢工作都是為學生服務,全體學生都可享受到這兩種工作帶來的益處。平常有一些觀點是不對的,例如,班主任只喜歡好學生,班主任工作好不好重點看困難學生問題解決得好不好,班主任工作往往忽略成績一般、遵守紀律又比較內向的學生;學校心理咨詢是針對問題學生、心理不健康學生開設的。
2.都更適合正常學生,并且學生主動的話工作效果會更好
具有自閉癥等精神障礙的兒童是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的,但是一般的班主任工作和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對自閉癥的兒童效果都不太明顯。我們并不是要排斥這樣的學生接受我們教師的各種服務,這里強調的是如果正常學生能主動與班主任溝通或者主動尋求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這兩項工作會有更好的效果。
3.工作目標都是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班主任是學生在學校里的“家長代理人”,學生發展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到班主任的關注,同樣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也是為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班主任管理與這門課程以及心理健康老師如果形成合力,學生的發展定會更加全面、更加健康。
4.工作面都很廣,很多工作在課堂外,同時可以滲透進課程教學中
班主任繁瑣的工作很多是在課堂外的,例如學生在家的安全和健康、學生的同學關系和交往等;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同樣關注學生的課外生活,學生面臨的困惑和煩惱也很多來自課堂外。
班主任的工作同樣會滲透進課堂,不僅是班主任自己的課堂,還有各個任課老師的課堂都會看到班主任工作的影子,正所謂“誰帶的班像誰”。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同樣希望學生在接受輔導老師后,能主動交流有關課上表現的內容,心理健康課上學生參與的積極程度也能體現本課程教學的效果。
二、不同點
1.工作對象的落腳點不同
雖然都是為學生服務,但是班主任工作需要考慮學生群體的公平性、紀律的普遍性以及往往受到“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影響,工作時往往考慮這一些學生如何或者那一些學生如何。而心理咨詢工作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工作對象往往是一個個特定的學生,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會把學生看作一個個不同的個體。
2.工作性質不同
現在的班主任工作可謂包羅萬象,包括學科教學統籌、家校交流、費用收集、學校活動、校外實踐活動、學生身心健康工作等。心理咨詢工作可以算作平時工作的一部分。而專業老師從事的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卻很單一,就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3.教師角色不同
班主任是學生人格的導航儀、學生生活的管理者、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咨詢者、學生父母的“代理人”、學生與家長溝通的紐帶。而從事學校心理咨詢工作的老師僅僅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咨詢者,助人自助,讓學生能夠發展的更好,同時不是直接幫助學生,當學生走出困境或者瓶頸后,學生能感受到這是靠自己的力量走過來的。
4.工作理念不同
班主任做學生工作,往往會說,你應該怎樣怎樣。心理咨詢老師輔導學生往往會說,你覺得應該怎樣。
班主任輔導雖然也重視過程,但往往更多指向結果,例如你要早起——爭取不遲到;你要認真完成每天的作業——期末考個好成績。心理輔導老師的工作理念是助人自助,如果學生能夠自己作出判斷和選擇,輔導老師只需要提供關注和表示支持,當然首先要傾聽學生,站在學生立場一起感受學生所經歷的事情。
三、結論
1.專門的心理健康課和專業的心理咨詢工作可以由班主任來承擔,但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有專業老師帶領班主任。學校必須有專業的老師來帶這個隊伍,定期組織校內校外這方面的培訓,避免有的老師走進一些誤區,更重要的是增加這方面老師的自我認識深度,提高這方面的服務水平。
(2)班主任定期參加心理咨詢方面的專業培訓并且通過培訓測試為了提高心理咨詢培訓的效果,培訓之后最好要有測試,因為很多班主任會把心理咨詢培訓學到的東西整合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體系中。我認為心理咨詢工作雖然有很多地方和一般班主任工作是相通的,但是這個專業有自己很強的特點,并且跟過去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這樣的特點硬是整合到原先的經驗中,未免會起不到預先的培訓效果。因此,培訓測試要保證已經形成心理咨詢思路的老師可以通過,尚不成熟的老師還要繼續學習。
2.一般的班主任工作中,怎樣做更符合心理咨詢的標準
(1)班主任老師要主動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尤其是心理咨詢的原則和案例都要仔細體會。
(2)在與學生、家長、同時交流時,無論發生任何情況,班主任都不能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和發泄放到首位,無論學生、家長或者同事如何沖動,自己都要保持冷靜,能夠體會學生、家長、同事的感受,盡量做到共情。
(3)團體活動中可能個體學生會因為集體原則犧牲自己的感受和受關注的權利,班主任一定要意識到活動結束了,這樣的學生的關注還沒有結束,活動外輔導很重要。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