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節日去死去死團”,我想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加入。
你瞧,距離圣誕節還有一個多月,滿大街的櫥窗上就都貼滿了紅的綠的彩紙,其實我一直覺得應該在門檻上都貼上喜錢和對聯才合適。外國人的東西,引進來的倒是不少,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只是現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節日都被商家添油加醋,統統搞得不倫不類,只顧用來賺錢了。如果說“新年快樂”、“中秋節快樂”這些無可厚非,“端午節”這個紀念跳江詩人的節日在后面加上“快樂”兩個字就有些別扭,還是清明節最清凈,至少不會有人發短信給你說“清明節快樂”,以至塞爆收件箱。
節日這種東西,不被重視固然是丟了傳統,弄不好就被棒子搶了先。太重視也不是什么好現象,車票買不到,火車上擠得人兩腳都離地了,大街上到處是人,商場購物不是買的而是搶的,超市里面人多得就好像東西隨便拿不要錢,連吃個飯都要排隊等上半個小時……
前年的圣誕節就是,室友跟她的未婚夫確定關系,那男的千里迢迢從哈爾濱跑到南方來,在本市最豪華的餐廳訂了位子,豪華二人套餐,1988元人民幣。雖然室友回來后甜得連話都不會說了,但半夜還是被餓醒忍不住起來煮了方便面吃。而去年,兩人已經見過父母訂過婚板上釘釘了,男的就在路邊買了枝玫瑰,6塊錢。我還義憤填膺為室友打抱不平,她倒好,數落我不會過日子,花幾千塊吃頓飯不是頭腦被門夾過了,就是剛生下來被驢踢過了。所以我想,今年,也許他們倆各自在自己的城市吃碗面條就算了,日子嘛,可不能因為幾個節日,就變成另外一種樣子。節日過完了,一切依然。
說到圣誕節,我就會想到它的標志性音樂,順帶地我還會想起曾經的一個同事,男的,黑而瘦,人不壞,就是有一個毛病,到哪兒都愿意顯示他學識淵博的樣子。就像天涯上面的那個帖子,油條得叫“Oiltiao”,六神得叫“six god”,這樣才有范兒。有一次他過生日,請大家吃飯,在許愿之后,大家要求他表演一個節目。他想了想鄭重地說,好吧,那我就給大家唱首英文版的蘇格蘭民歌。
那時候我剛畢業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看誰都覺得高深莫測。聽到他這么說,內心頓時對他充滿了崇拜,蘇格蘭民歌都會唱,還英文版,好高深,果然見多識廣啊!
于是他就開始唱了,“Jinglebells,jinglebells,Jingleallthe way……”我跟另外一個同事一口可樂差點沒噴出來,原來這就是蘇格蘭民歌啊,我一直以為它的名字就叫《圣誕歌》,歌詞就是“鈴兒響叮當”的!
當然,到現在我也沒有去證實那首歌到底是不是蘇格蘭民歌,但是卻由此對圣誕節產生了抵抗力,不過相比起后來國內對于圣誕節的追捧,蘇格蘭民歌神馬的那可都是浮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