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曰:“月明河淡,去作長征雁。振起修翎凌碧漢,自異尋常萬萬。更穿干疊云峰,沖霄不借長風。首尾他時重見,方知老子如龍。”(陳無垢《清平樂》詞,將赴京師,步毛主席六盤山詞韻。)陳無垢先生的清平樂詞今天讀起米,有諸多感觸,它既是對當今社會價值觀的重新審視,也是對中國當代書法藝術發展的理性思考。在三十多年前中國書法熱初潮的四川,陳無垢先生是一座矗立的高峰,是一位卓然自立的書法大家,八十多歲的高齡不借媒介的作用,不炫自覺的收獲,從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取法自然的悟妙,沖霄而上凌碧漢。又用了三十多年的時光,重新拜讀陳無垢先生的書法作品,首尾重見之時,近一個世紀生命畫卷展開,真正讓我感受到“方知老子如龍”。
卅年塵夢 空山鶴語
清末民初是中國最艱難的時期,陳無垢先生就出生在這個具有沉重感的年代里,毫無選擇地承載著歷史的重負,在人生的經歷上刻下了滄桑痕跡。正如無垢先生寫下的詞句:“知否世間多苦,覓桃源,只今仍誤。千秋事業,卅年塵夢,空山鶴語?!保悷o垢《水龍吟》,四二年游峨眉遇雨宿報國寺)從不惑之年里,看到堅定的不屈不撓精神,于生命、于藝術的果敢;又逾二十年到退休,才完成奔波生活的艱辛。變革的時代,變換著職業,卻始終不變的是追求書法藝術的信念。
無垢先生早年習顏、二王,又涉漢魏,問道于內江名賢公孫長子、余燮陽諸先生,沿著時代的脈博走著,到退休全身心于草書上,從張旭、懷素悟,從自然造境,水跡苔痕,行云流水,竹影婆娑,蛇舞兒戲……無處不是法外化境。
三十年的法與境,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所待見的作品大多集中在八十歲以后,是探索后的自覺揀選,還是人生的苛刻,以其“空山鶴語”句作為注腳再合適不過了。
雪爪留鴻 且讓吳郎仙筆
“技近乎于道”。道乃無體之名,技為有法之稱,有法至無法“近”于道,實是無法以有法而立,無法“進”于道時,無著于形意,道法自然。技精熟而生道心,法內變法自法生,法外擬心悟道明。書法亦然,無技法則無悟道之本,無“近”之由。法不異者乘機必怯,守法而弗變則悖,何生道心?
蘇軾、何紹基則是異者,其執筆之法悖于五指執筆而造單勾、回腕兩法,得傳者寡。前者川人出川,后者湘人入川,實是川之幸。爾后,今有川人陳無垢先生直承回腕之法,得道州之秘,道州運肘,而先生運臂,道州用軟毫,先生用硬毫,其異同選擇乃作智者別。
無垢先生之硬毫乃樂山所制宋筆——豬鬃筆,我得觀其長鋒宋筆,一根鬃毛劈成四條,既堅又韌,劈開鬃毛帶毛邊增強含水墨量,鋒長易散,先生用繩將筆根扎上使鋒裹束,鋒釯自如有禿狀。運筆回腕逆勢如推磨,“戳”鋒殺紙如犁田,線條蒼勁而又芳潤如松干,注重意境的充實肯定,不糾結不遲疑,有清癯意,有古貌,少今俗。用墨上,不漲不燥不飽不實,如渴驥奔泉,線條生命力隨機勃發,墨用七成層次明晰有透明感,作品有明亮之光,非數十年之功不能至。正如無垢先生所說:“在用筆上一定要將膀子扯脫,在行氣上一定要將膀子投起,這樣才能使筆路打開,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扯脫”是為了將身體的力量和筆意得到自由融合,“投起”是把散放的氣息聚收起來使字形行氣流暢自然,一開一合盡是睿明。先“扯脫”后“投起”,“投起”又“扯脫”,如此往復,行云流水,吞吐大荒的自然組合,把結字與行氣緊密聯在一起,成為整體,深刻準確之致。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無垢先生已八十多歲高齡了,這是他創作的高峰期,他作了兩個方面的探索。一是注重現代感,在大草中使用拆解結構,強化錯動開合關系,行氣用錯動借搭擺動,開張大器,不拘泥,不欺世。正如無垢先生所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我何畏彼哉?!鼻芸v自如,以自然之靈造境,氣象開闊平和,乃生命之體驗。無垢先生聯語可證:“不忘大我忘小我;出自平凡見不凡”。這兩種探索歸結在“基古而不泥古,絕俗而不欺俗?!?/p>
從“醉中數行字”、“疑是太空云”作品,寥寥數筆卻看到一位大家的心量,起承轉合皆在舉手投足之間,無影之形,無蹤之跡,皆如其人?!墩摃姟废盗凶髌罚劣裟裏?,似撼不動的泰山,巋然生氣,留不住的長江,不奔卻流?!逗胍环◣熯z墨贊》作品空靈而細致,行筆簡約而燥潤相應,無疾風之勢,卻有疾風之涼氣也?!稑勌两鲜且兰摇凡輹髌?,不拘點畫,不計筆墨,一任自然組合字形,線條似松干一般,“惟有君家老松市寸,春風來似未曾來”。境界如此,道心出岫矣。
詞曰:“芥予乾坤,槐柯世界,到處都堪容膝。況有垂楊繞室,魚弄寒漪,鶴眠云石。又梅花幾樹,為傳遞、春來消息。聽西風、玉笛悠揚,響落秋池橫碧。千古興亡似奕。賺了英雄,跳擲一生何益。即此烏衣門第,燕子斜陽,而今非昔。任蟲沙幻劫,凈諸緣、色空空色。拂冰綃、雪爪留鴻,且讓吳郎仙筆。”(陳無垢題友人觀自在精舍圖)
隨流載出滿溪香 香浮滿溪月
文學與書法,文人與書家,其真正價值不僅是一個書法大家,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人,一個“共竹松為友,擅冰霜高節”的至人——陳無垢先生。我們從其《好事近·詠梅》詞可以找到明示。詞曰:“分得隴頭春,釀作枝頭晴雪。幾樹水邊沙外,又與窗前別。隨流載出滿溪香,香浮滿溪月。喜共竹松為友,擅冰霜高節。”
當我們解讀無垢先生錄包世臣論書詩中又觀照到關于書法本體的價值取向。“洛陽草勢通分勢,以側為雄曲作渾。董力蘇資縱奇絕,問津須是到河源?!薄皬膩泶笞挚嗑袛?,岱麓江崖若比肩。多謝云封經石峪,不教山谷盡書禪。”“中正沖和龍藏碑,擅場或出永禪師。山陰面目迷梨棗,誰見匡廬霧霽時?!薄安⑶沧瓰榭癫?,長史偏從隸勢來。八法幸窺龍虎氣,東明春草總成灰?!薄叭圃嚺兴讜?,習氣原從褚氏開。兗頌只今留片石,猶無塵染筆端來?!薄熬薮ü俑媸菚?,健舉沈追勢并工。悟入指尖有爐冶,轉毫猶憾墨痕豐?!逼鋾鴮W思想大致可歸納三點。從繼承與創新角度看,揭示古人變法的切入點,如張芝狂草取法篆法,而張旭得于隸法,善于取法變法,用于指導今天的學習與創作。這是其一;從碑學與帖學角度看,無垢先生明確表達,要通過碑的學習研究刪除習氣,從中正沖和入手,重墨跡輕閣帖,帖要從碑出,這是其二;從用筆與用墨角度看,要善于用指、腕、肘、臂,線條勁健沉雄,有金石感,墨宜渴不宜豐,這樣有古意,這是其三。
有限風光 無限江聲送
無垢先生在八十四歲的自述中這樣寫道:“八三以后似于書法有所省悟,思取法自然,脫去古人窠臼,以未來歲月,繼續努力貫徹自強不息、振興中華的方針。”讓我們多么感動和震驚,八十三歲老人仍在不懈地省悟,不是變法,而是師法自法,道法自然,此得道者語也。八十三歲老人仍以自強不息、振興中華的書法責任而努力著。讓我們這些后輩只有蓄積更大的力量才能跟隨上。
百歲人生,百年沉重與傳承。無垢先生以近百歲的時光稱量著書法百年。在其詞中喜用“歸”字,如“晴窗螟樹,擬喚取云歸,同云棲住,云歸否?忽看云去,化為輕絮”。(翠樓吟,同友人游臥云庵留宿)“萋萋門外路,踏草尋芳去。草長亂鶯飛,清歌一曲歸?!保ㄆ兴_蠻,書所見)“擬把春光囊底貯。待歸來,好向人間說。游未競,嘆奇絕?!保ㄙR新涼,再游峨眉山萬年寺)于“歸”以平和積極健康生命態度直面人生,于“歸”的前提下擔當書法傳承的重責,“歸”是升華是燦爛,不是無奈的感嘆,卻有一種豪情、愜意,消受百年而覺風光與書法相逐,承一統而變,萬法歸一。再以無垢先生《蝶蠻花·無題》詞,送無垢先生歸去再來。
詞曰:“驀地春來萌甲動。有限春光,無限江聲送。老卻蠹魚悲卻鳳,書生篆刻成何用。樓外春山花外夢。倦客情懷,聽取文簫弄。共道春風堪解凍,重門正自春寒重?!?/p>
癸巳中秋于大研堂上恭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