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若耶溪》
唐·崔顥(704?-754)
輕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魚烏問,動搖山水影。
巖中響自答,溪里言彌靜。
事事令人幽,停橈向余景。
詩詞導入:崔顥(7047~754),唐代著名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崔顥應該稱得上唐早期詩壇才子,其詩作高標者可登唐詩頂峰,低沉者則漫患迷離,中年以后的邊塞詩成就最大,詩風風骨凌然,雄渾奔放,最為人稱道。如《古游俠呈軍中諸將》吟道:“少年負膽氣,好勇復知機。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氣勢慷慨激昂。他的山水詩簡樸自然,生動明快,有可吟可唱的民歌古風。這首《入若耶溪》是崔顥在漫游江南山水時,即景抒情,寫下的一首山水情景詩。若耶溪是流經(jīng)紹興的一條河流,即今平水江。若耶溪兩岸青山逶迤,溪水清澈,風景如畫。詩人觸景生情,描繪了輕舟疾馳,水影搖動,山巖空響,溪流寂靜的美妙景觀。然而在這幽靜之中,停船遠眺,若耶溪的美景是那樣深邃悠遠,令人遐思無盡。景無盡,詩人的意亦無盡,這無盡的情意沉浸在若耶溪漫漫的碧水長流中,一直流淌至今。
木子畫評:山水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最重要的一種繪畫形式,自晉代展子虔《游春圖》以來,北宋山水畫形成南北二宗,荊、關、董、巨,范寬、李成、馬遠、夏圭、劉松年、趙孟頫、吳仲圭、黃子久、倪元稹、王叔明,明吳門四家,董其昌,清初“四王”、“四僧”的名字,像一系列永遠閃耀在宇宙蒼穹中耀眼的恒星。把山水畫的傳承串聯(lián)起來,把山水畫的發(fā)展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的創(chuàng)作高峰,使山水畫成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總領。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技法極為豐富,或者精雕細琢,筆墨精微細致,意境無限,或者大起大落,筆墨暢酣淋漓,率意灑脫;披麻皴、解索皴、斧劈皴、折帶皴、云頭皴、馬牙皴,各種皴技,皆用獨特筆法,皴皴皆見功夫,或嵐起幽谷,或白云出岫,滿紙云錦,美不勝收。山水畫作的精心佳構,給人帶來極美的藝術感受。明代大畫家董其昌說:“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然氣韻不可學。”“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山水畫是為山水傳神,最高的境界是寫,而不是畫。只有以寫入畫,方能達到傳神之妙。這幅畫雖然只是尺幅小品,然而用平遠之法畫成的這幅青綠山水,設色淡雅,構思精妙,視野開闊,尺幅之間,小中見大,遠山隱隱,江波浩淼,描繪出千里江山無限深遠的意境。再看遠山近水,漁舟橫江,草坡水岸,綠樹婆娑,更是一派祥和靜謐的春江漁釣的美麗景象,筆趣墨意,精簡明快,然法度卻是十分嚴謹,畫理畫法皆在其中,郭河陽瀟灑流暢的筆意,躍然紙上。從筆墨特點和藝術風格分析,十分貼近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北京山水畫名家祁大壽先生的作品。
畫家介紹:祁大壽,字小松,號叔萬。1922年生于北京。正紅旗籍。其父祁井西系1930年代著名山水畫家。10歲即從父學畫,每畫必臨,漸有進步。16歲即參加中國畫研究會,會長為周養(yǎng)庵,會員均系畫界名家,如陳半丁、王雪濤、胡佩衡、吳鏡汀及祁井西。其所攜作品常受指導,也有作品展出。1940年代即在榮寶齋、倫池齋等畫店掛筆單。解放后加入中國畫研究會,一生奮力作畫,不慕虛名。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 李白(701-762)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詩詞導入: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是唐代有“詩仙”之稱的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生抱負極大,自視甚高,有強烈的建立功業(yè)的愿望和愛國主義情懷。他的詩雄奇奔放,有包涵宇宙之氣魄,猶如滔滔不絕的汀河之水,一瀉千里。他的詩又清麗婉約。如行云流水,飄逸坦蕩,在詩的領域哩沒有人能超越李白,只有“詩圣”杜甫能和他比肩。這首五言律詩作于李白早年時期,戴天山在四川江油縣,是青年李白苦讀詩書求學上進時期的生活地點。《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主要描述了青年詩人李白,在戴天山訪問道友不遇時的寂寞心情。前四句“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將初舂時節(jié)戴天山的美麗景色,描繪得聲情并茂:水聲與犬聲,交合并起,桃花帶露,深樹鹿影,溪水流淌,卻不聞鐘聲。暗示出道士可能游云外出。后四句“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一方面繼續(xù)寫景,野竹問分青靄,流泉遙掛碧峰,此情此景,千般孤寂,萬般蕭疏,把詩人坊友不遇悵然若失的心境,真實地顯露在讀者面前,無法擺脫的失落感只能使他“愁倚兩三松”了。全詩無一句寫與道上不遇,但從頭到尾卻都是訪道土不遇的景象。這時的李白尚未仗劍去國,以匡扶天下為己任,詩句尤顯清新平淡,率真清純,與其中年以后的詩作相比較,猶如舂筍川殼,新松展枝,其超乎常人的寫作技巧已經(jīng)躍然紙上了。
以詩觀畫,大有詩畫相通之情趣,中國傳統(tǒng)書畫家,其作品總是能與古人隔空遙望,神魂相交,雖然相隔千年,但詩之魂,畫之韻,卻能夠穿越時空,潛移默化,自然貼切地交匯在一起,這是中國傳統(tǒng)山水繪畫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也是現(xiàn)代繪畫所難以企及的精神層面的哲理化的高度。
木子畫評:這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隱名山水畫作《清溪觀瀑圖》,構圖層次豐滿,設色清麗淡雅,宋元畫風,四王筆意,盡在其中。畫中遠山近水,流泉飛瀑,林木蒼郁,紅葉艷麗,既有李白訪《戴天山道土不遇》的意境,也有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意。畫中近山寫質,遠山賦形,披麻、解索、云頭、點苔,多種皴法交替使用,既合于古法,又有創(chuàng)新筆意。整幅作品,筆法清潤,景致幽深,有隱者悠然自得,坐于溪畔遠眺。是低吟慢唱,或是尋詩覓句,苦苦思索,耐人尋味,造型意境,別開生面,畫中詩意甚濃,不失為一幅耐讀耐看的好作品。根據(jù)筆墨特點和藝術風格分析,十分接近二十世紀七十年北京山水畫大家趙不仁先生的作品。
畫家介紹:趙不仁(1908~1986)原名趙仁、趙野農(nóng),字不忍。曾拜張大干、齊白石為師,后又從吳鏡汀、陳師曾先生處獲益良多,形成了自己蒼蔚古淡,清新俊逸的畫風。趙先生為人正直,風骨錚然,不善交游,然而干書法繪畫極為認真刻苦,在北京畫壇聲譽甚高。
《茶梅雙禽》
明·文征明(1470-1559)
絕艷清芳名自奇,
想看總是歲寒姿。
山禽應惜棲能穩(wěn),
兩兩飛來借一枝。
詩詞導入: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號衡山居士。明代長洲人,著名書畫家,是明四家(沈周、唐寅、仇英、文征明)之一。最擅長畫山水花卉,行草書法對后世影響很大。《茶梅雙禽》是文征明的—首題畫詩,表現(xiàn)出詩人對茶花、梅花絕艷清芳,不畏嚴寒在隆冬季節(jié)迎風開放的傾慕贊嘆之情。
茶花與梅花歷來是古代仁人君子詩畫吟詠的對象,茶花的雅艷,梅花的高潔都是古君子之風的象征,詩人寫花,也是在寫自己清高放逸的操守。以詩觀畫,靈動的山雀與淡雅的茶花相映成趣,自然與詩人以君子自喻的高雅情懷一脈相通了。
木子畫評:這幅作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隱名畫《灰雀茶花圖》,這是一幅從構圖到色彩都異常精美的作品,依據(jù)筆墨特點和藝術風格分析,應為中國近現(xiàn)代花鳥畫大師田世光先生所作。花鳥畫歷來是畫家們最愛描繪的題材,自五代徐熙、黃荃以來,花鳥畫大家代有人才,林良、呂紀、虛谷、華凸、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陳半丁、王雪濤的名字,如一串閃閃發(fā)光的珍珠,串連在中國傳統(tǒng)花鳥繪畫的藝術史冊上。田世光先生是近現(xiàn)代中國畫壇上杰出的工筆繪畫大師,工筆花鳥畫大家金鴻鈞曾將他比喻為當代的徐熙、黃荃,先生應受之無愧。田先生的工筆花鳥設色艷而不俗,筆墨氣韻靈動,造型生動傳神。在這張畫中,迎風怒放的山茶花嬌艷欲滴,葉片疏密有致,筆墨線條穩(wěn)健瀟灑,剛中帶柔,筆筆精到,正仰反側,變化豐富,動感十足。畫面上的山雀,在搖曳不定的樹枝上觀察著四周的動靜,突出的山石則給人以沉穩(wěn)之感,在山石花雀的背后,用小寫意的手法描繪出一叢秀麗的青竹,遠與近,虛與實,動與靜,在小小的畫面上,結合得如此神奇美妙,讓人過目難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北京畫壇,工筆花鳥畫能有如此功力者,非田公莫屬。值得注意的是,自解放以后,在“雙百”方針的指引下,描寫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國畫逐漸替代了堅守傳統(tǒng)繪畫筆墨的純藝術的繪畫表現(xiàn)形式,中國古典傳統(tǒng)繪畫日漸式微,從1964年“四清”開始,傳統(tǒng)花鳥畫從各大媒體報刊上,銷聲斂跡,到文革期間,在“大批判”風暴的沖擊下,幾乎看不到一張傳統(tǒng)國畫,即使表現(xiàn)社會主義內容的新國畫,也不斷受到?jīng)_擊,而列為“封資修”一類,大部分畫家被迫參加“斗批改”,藝術創(chuàng)作幾乎停頓,大畫家李可染,無法忍受批斗的沖擊曾一度失語,據(jù)說當時在批斗中,李苦禪先生想要畫幾筆畫也要偷偷把窗簾拉上,才敢動筆。而恰恰是在這一時期,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出口外貿(mào)畫的創(chuàng)作中,中國古典傳統(tǒng)繪畫卻意外的獲得了一線生機,在名家名師傾全力投入的精妙絕倫的筆墨揮灑中,涌現(xiàn)出一批令人難以置信的優(yōu)秀作品。這實在是中國美術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歷史篇章。因為這些作品填補了那一時期中國傳統(tǒng)繪畫創(chuàng)作的歷史空白,并為我們留下了如此珍貴的文史資料。
畫家介紹: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號公煒,祖籍山東樂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莊,師承張大干、趙夢朱、吳鏡汀、于非陶、齊白石諸先生;早年拜張大干門下,為大風堂弟子之一,早年求學于京華美術學院,專攻國畫花鳥,解放前在北平國立藝專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他長期從事花鳥、山水畫創(chuàng)作,繼承了宋元派雙勾重彩工筆花鳥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技法,并賦之予新的時代精神,為我國現(xiàn)代工筆花鳥畫名家。田世光先生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副會長,中國畫研究院第一屆院務委員。
《賞牡丹》
唐·劉禹錫(772-842)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濤詞導入: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唐德宗貞元九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出任監(jiān)察御史,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劉禹錫因為參加王叔文的政治變革,失敗后屢遭貶斥,官場上的起起落落,使他對社會現(xiàn)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他的詩中,既有感慨身世蹬蹭官運跌宕的長嘆,也有在漫游期間,游歷美麗山川的喜悅。他的詩中還一部分描繪了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人情,清新婉約,生動活潑。他和白居易一起,又是唐代詞曲的開創(chuàng)者,有《浪淘沙》、《憶江南》等著名曲牌流傳后世。他詩詞兼?zhèn)洌芏嘣娋渫ㄋ浊逍拢忻窀杼厣谔圃娭袆e開生面。在這首《賞牡丹》詩中,他有意識地將牡丹與芍藥、芙蓉做了品格上的對比。詩的前半部:“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詩人認為芍藥花過于妖嬈艷麗而沒有格調,芙蕖花雖然高潔自守但缺少情感的韻致。詩的后半部:“唯有牡丹真罔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詩人幾乎把自己所有的贊譽和激情都送給了牡丹花,這不是詩人的一時激情,而是與當時的社會習俗有關。牡丹在唐代被尊為國花,它花朵嬌艷,色彩絢麗,雍容富貴,艷而不媚,枝繁葉茂,莊重大方,千姿百態(tài),楚楚動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一般庶民,無不以欣賞牡丹為高尚雅樂之事。每當花開季節(jié),牽動著無數(shù)國人的心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賞花賦詩是大唐國民極大的樂趣。自大唐帝國以后,千百年來,在對花卉的評價中,牡丹作為國花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劉禹錫這首詩被千古傳誦,自然延續(xù)著中華民族崇尚美好和諧和熱愛大自然的高尚品格。
以詩觀畫,這幅作品中牡丹花光彩灼灼,婉約動人的天生麗質和枝繁葉茂,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以新穎的筆墨變化豐富多彩的寫實手法,生動地表現(xiàn)出與劉禹錫筆下“唯有牡丹真圍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的描述,切貼吻合的效果,詩畫互通,畫家以飽含詩意的神奇筆墨為牡丹花的綽約風姿做出生動完美的寫照。
木子畫評:這幅作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寫意牡丹畫作,筆墨瀟灑,韻致高雅,設色艷而不俗,枝葉疏繁有度,有清早期花鳥畫家惲壽平鮮潤透脫,明麗輕快的筆墨風格,然師古而不泥古。在表現(xiàn)形式上,汲取了西洋粉彩的技法,使中國傳統(tǒng)筆墨的色彩表現(xiàn)層次更加豐富多彩,這是王雪濤大師牡丹花卉的重要特色。在近現(xiàn)代京城花鳥畫大家中,王雪濤及其弟子金默如先生在牡丹畫法上享有盛譽,這幅牡丹畫作品充分體現(xiàn)出王冢牡丹的火熱與奔放,嬌艷與瑰麗,枝葉繁茂而錯落有致,陰陽相背于濃密中透出斑斕光彩,增強了視覺效果的藝術感染力,更顯得雍容華貴,生機勃勃。筆墨之精到令人贊嘆。這幅作品在柔美中略顯剛健,其藝術風格和筆墨特J點十分接近金默如先生牡丹畫作風格。
畫家介紹:金默如,當代中國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1935年生于北京,1956年拜著名花鳥畫家王雪濤為師,從事花鳥寫意畫的學習,現(xiàn)任北京國際展覽中國藝術雕塑公司通古齋藝術顧問,北京建筑藝術顧問,山東膠州畫院顧問等職務現(xiàn)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建設部美協(xié)副主席等職。金默如的“小寫意”花鳥畫筆墨清新爽利,格調高雅,內涵豐富,在繼承發(fā)揚雪濤先生筆墨技巧上,有了個人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含蓄沉穩(wěn),率真自然,使花鳥畫在表現(xiàn)形式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