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李志杰的山水畫,仿佛走入渾厚蒼莽的大山深處,撲入眼簾的是一股蒼涼的沉靜之氣,沒有突兀驚人,更沒有玲瓏秀美,恍如面對著質樸,厚實的北方山民,熟悉中透著親切,讓你不由自主的沉浸在畫家所營造的氣氛中,心也隨之平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素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山水畫家總是極盍筆墨技巧,勾勒描繪出心目中的山水之境,表達自己對自然的感知與理解。
讀山水畫,不在于畫家所描繪的是否是真山真水,而是在于能否透過輕重疾徐、濃淡枯濕、勾皴染點的筆墨之技感受到畫家所要表達的自然和諧,生動傳神的氣韻與意境。
山水畫是最能表現畫家心靈的一種藝術形式,透過_幅畫便可知畫家心中丘壑。作為一位山水畫家,李志杰不斷提高和充實自己的藝術學養,他在國家畫院范揚山水工作室潛心研讀歷代山水畫大師的作品,通過臨摹和研讀古畫,提高自己的繪畫技法和藝術品味極審美能力,他“取法乎上”,習古卻不泥古,在繼承發展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山水,在咫尺之內,描繪出千萬之景。多年來李志杰進行了大量的山水寫生,他身背畫板帶,著一支筆,一本書,一點簡單的飲食行走在崇山峻嶺間,通過對大自然的認識和感悟,深入體會中國畫的獨特意義和審美內涵。滄州地處華北大平原,境內無山,但他將太行的雄偉,黃山的秀美,雁蕩的靈潤,山川河流,飛瀑浮云,樹木田莊深深鐫刻在胸中,又將自然的山水化為自己的山水,通過巧妙的構思和一絲不茍的皴染,將主觀意趣客觀山水有機結合,用全部的心靈對著自然人生的感悟和寄托。在李志杰的筆下,連綿起伏的群山,莽莽蒼蒼,蔥蘢疊翠,云山繚繞,山泉如鍵,若隱若現。將自然山川的原生、博大、崇高濃縮到畫面之中,山是有情山,水亦是有情水,他將自己的心境融入到山水之間,卻又將自然的山石、草木、細流浮云賦予生命的氣息,寓山水于神,于虛實之間打造出一片山非山水非水的無我之境,展現出畫家的潤澤,超脫,閑逸又充滿生機的內心世界。
明人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寫到:“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力,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掛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在李志杰的山水畫中,有一些山水扇面,雖然尺幅不大,但我以為更能體現畫家自性的流露。如《秋色淡翠》、《山光凝碧》、《林谷幽隱》、《秋色正清華》等,無論是構圖還是立意,都表達出一種與山為友,與自然溝通,與松林山泉對話的境界。通過飛云瀑布,高巖危石,小橋流水,茅屋草舍,表現出現代人久居城市水泥森林之中,對自然山水的渴望,對無拘無束自性的渴求,心由境生,畫乃心印。在一山一水中,有一種內在的情緒的自然流露,有一種文人情趣在悄然展現,再將山水“物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了自然之物與心靈之情的空間距離,讀來氣息流暢,無滯無碗,神清氣爽,尺幅之間,用筆墨濃淡,點線的交錯,明暗虛實的互映,超越自然又表現自然。用流動活潑的目光看待自然山川,用“俯仰自得”的心靈體察空間萬象,用筆墨感受天地之道,借物抒懷達到自然與心靈交融的精神境界。
讓李志杰的山水畫可以感知畫家將自我深深的融化與自然的山川之中,面對壯美的自然,不僅得其形,更具其氣,寫山寫水寫人生,借自然之山川寫畫家胸中浩然之氣,透過自然精神追求畫家理想中的人文精神。讀之,心胸為之振奮。讀之,心胸為之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