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是沒有第三方的兩方交易。但隨著電子商務及金融業的發展,對資金的安全性和效率要求與日俱增,為了解決其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第三方支付平臺應運而生。在交易的過程中,第三方支付能夠進行資金的傳遞并可以對交易雙方進行約束和監督。
第三方支付本質上是一種資金的托管代付,它解決了消費者與商家之間支付信任難題。在成功解決了資金的安全流轉之后,使得交易雙方能夠安全放心的進行網上交易。而對于平臺方而言,它獲得的則是資金的沉淀利息、出入手續費以及渠道費用等。在成功解決了資金的安全流轉之后,使得交易雙方能夠安全放心的進行網上交易。而對于平臺方而言,它獲得的則是資金的沉淀利息、出入手續費以及渠道費用等。
從產業鏈上梳理,去掉分叉,簡而言之,整個交易的鏈條上有三方,向下,第三方支付要有電子商務和其他商務支持,比如支付寶有淘寶和代繳費業務;向上,第三方支持要有銀行支持,比如快錢要支持和招行、工商、農行的打通。
第三方支付產業彌補了以銀行為主體的傳統支付結算服務的不足,其作為流通領域的重要營銷工具,日益得到市場的認可和需求。
2010年以來,第三方支付行業正式被納入監管,要求獲取牌照經營。截至2013年7月,全國共有250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獲得支付牌照,這些支付公司獲允提供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包括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移動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數字電視支付、固定電話支付。
紅海與藍海
目前國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可以分為幾類,一類是以支付寶、財付通為首的互聯網型支付企業,它們以在線支付為主,依托大型電子商務網站,客源豐富,迅速做大做強;一類是以銀聯商務為主的銀聯和銀行型,依托原有的銀聯系統往線上延伸;還有以快錢、匯付天下為首的金融型支付企業,側重行業需求和開拓行業應用。
在市場格局方面,支付寶、財付通和銀聯在線占據了整個市場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集中度較高。
還有一部分做線下收單業務,在這項業務中的收益主要是銀行卡交易的手續費,即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取商家的手續費和其向銀行支付的手續費差。
另一部分則是地方性的公司,專注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預付卡是預付費卡的簡稱,顧名思義就是先付費再消費的卡片。發卡方和商戶通過發行預付卡提前鎖定未來收入,而消費者得到商戶一定的返利,達到雙贏的目的。
隨著第三方支付行業競爭程度的加深,單純的支付業務由于競爭門檻較低,復制難度較低,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傳統優勢領域,如網購、航空、游戲等傳統支付市場已經趨于飽和,整體行業正逐漸步入穩定增長的成熟發展階段。
面對這種市場狀況,第三方支付行業加快了對新市場和新行業的探索,一部分瞄上了利潤可觀的金融領域,逐漸走向數據化、金融化,搶食金融業務,陸續涉足支付、小額貸款、擔保、基金、保險、證券等領域。
將業務范疇擴展至B2B的企業流動資金管理需求上的第三方支付,致力于成為供應鏈金融提供商。供應鏈金融主要包括產業鏈支付(信用支付)、供應鏈保理等業務,主要圍繞第三方支付應用領域,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
除了這些領域,還有一些創新的支付方式,比如移動支付、跨境支付等。在整個第三方支付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移動支付或將成為未來新趨勢。據《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手機網民規模已達5億。目前包括支付寶、財付通、快錢公司在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紛紛發力移動金融,集中在純移動互聯網和O2O市場交易份額的搶占,尤其是純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大幅增長,為第三方支付企業在移動支付市場帶來了非常廣闊的市場商機。
跨境支付方面,目前有17家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資格的企業。隨著跨國網購這一新商業模式以及海外旅游業的高速發展,海淘、海外代購在國內急劇升溫,國內消費者向境外商家支付的需求越來越高,跨境支付市場潛力可見一斑。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的產品、服務和市場份額現在還不足以和商業銀行相提并論,但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互聯網平臺、交易流程、青年用戶支付習慣等方面具有優勢,未來在某些業務領域形成差異化優勢也不無可能。
被動的存在?
第三方支付平臺始終需要與銀行掛鉤,用戶的資金通過第三方進行交易,但資金仍是在銀行間流轉,由于缺乏認證技術,第三方企業也需要借助銀行的技術支持。
目前銀行尚未全面鋪開第三方支付業務,但如果銀行繞開第三方支付企業而直接開發與用戶交易的平臺,則在其專業、信譽、認可度高、資金技術實力強等優勢的沖擊下,第三方支付企業將面臨較大的挑戰。
就監管方面來說,第三方支付的前景取決于定位。第三方支付是以小額結算為主,對現有結算體系的補充;還是大小額結算并舉并顛覆現有結算體系?
其實,我們基本上可以厘清央行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邏輯,從叫停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支付,到央行下發《手機支付業務發展指導意見》草案征求意見,再到“10號文”,可以看出,央行原本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定位,就是服務于電商,補充銀行主要支付渠道,發揮小額支付的便捷作用。現在不過是繼續延續了以前的思路:第三方就是小額支付,想做大額想全功能,去做銀行,受到銀行級別應有的監管。大規模而不受監管的金融企業是不利于社會金融穩定的,必須納入銀行級別監管視線。
監管層近期也表示了自己的態度,在5月10日的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銀監會法規部副主任王科進談到近期引起支付行業關注的“10號文”表示,第三方支付讓客戶體驗更便捷,但是也要考慮安全,發文加強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合作是出于對事前風險防范的重視。
市場經濟的發展必將經歷一個先野蠻擴張再落實規范的過程,第三方支付必須納入監管。從2010年9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二號令)正式實施到現在,第三方支付無論從形式、工具、功能,甚至競爭等方面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第三方支付已經進入了監管政策窗口期,未來,第三方支付發展將步入更加有序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