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移動互聯網的傳統細分領域,是的,移動互聯網這一看似很新的概念已經可以劃分出傳統和新興領域了,傳統如視頻、社交、搜索、安全行業已經趨于飽和,在混戰中幸存下來的已經開始立足于用戶和市場的深耕細作,兢兢業業,覬覦著做大做強。而功敗垂成者,或是錯過上一局爭斗的看客,是否還有機會卷土重來,開辟屬于自己的疆土?究竟哪里會成長出下一個BAT,并在移動互聯網的版圖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車聯網的舊思維與新秩序
車聯網并非一個新概念,在數年前便已被炒得火熱,但卻遲遲沒有突破性進展。而隨著蘋果和谷歌先后發布車聯網解決方案,兩個冤家對頭在移動領域的水火不容之勢蔓延到車聯網。但車載系統的復雜性和集成度遠非智能終端所能比擬,谷歌和蘋果的傳統優勢能否延續還無法判定,傳統車載嵌入系統領域的巨頭,汽車廠商和TSP服務商也是他們繞不開的樊籬。
汽車廠商在嵌入式操作系統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幾乎都推出了各自的車載系統平臺,利用自身的優勢與行車數據進行深度整合,但整體功能上大同小異,應用同質化,人工導航、語音操作、救援、OBD信息等,在推廣上也多是實行前期免費,后期續費的手法,車與車、車與人之間還缺乏簡單有效的溝通解決方案。
車聯網新格局。雖然下文的圖表中并未將黑莓的QNX列入其中,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QNX憑借其安全穩定性仍將是車聯網重要的幕后工作者。而以蘋果谷歌為主導的兩大陣營將不似移動領域那般涇渭分明,因為車企一貫的強勢使然,他們并不會甘于被人當槍使,喜歡自己掌握主動權。
在上游,電子和芯片制造商也針對車聯網推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高通和英偉達推出車用芯片,華為推出了車載LTE通信模塊。
將視線轉向國內的車聯網技術和服務廠商,部分已經在這一領域深耕多年,如啟明信息,Carbase、元征科技、天澤信息、榮之聯。此外還有東軟集團、車音網、廣聯賽訊、翼卡車聯網等。傳統的地圖服務提供商,如四維圖新和高德將在新一輪的車聯網布局承擔重要的角色。在語音交互技術上,科大訊飛以及后起之秀車音網亦將分得一杯羹。
在后裝市場,美賽達科技、歐華、科維、德賽西威都有相應的產品和方案推出,其中部分已經兼容Mirrorlink標準,但卻是鮮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品。除了技術積淀上的欠缺外,管理思路和推廣方式上更應進行變革,多做些跨界之事,主動尋求與地圖廠商、電信運營商進行合作,實現開放共贏。車聯網時代,“閉門造車”難成氣候。
在后裝領域,值得一提的是迪納科技,華為前首席科學家劉南杰于2010年創辦,定位于車聯網虛擬運營商,希望通過車載智能終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軟硬結合模式搭建車聯網平臺,并計劃將客戶群體發展到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電信運營商、保險公司及互聯網客戶。
當以蘋果和谷歌為主導的兩大陣營漸成氣候之后,前裝和后裝市場的界限也許就不似現在那么明顯了,統一的技術標準之下,產品的體驗亦將趨同。近期,汽車電子產品制造商Alpine和汽車外設廠商先鋒(Pioneer)便宣布將推出與CarPlay相兼容的接收設備,打開了后裝市場的另一扇大門。
在線教育烽煙正盛
將在線教育稱為下一個戰場有些勉強,可能就在文章采寫準備的這段時間里,已經有企業在醞釀新一輪的合縱連橫,或是某一發展勢頭良好的企業又收獲了新一輪的融資。廢話不多說,來看一下主流的在線教育企業(見47頁)。
可穿戴行業,巨頭們的身影
Google。在可穿戴領域,風頭最勁的恐怕要數谷歌了。2012年推出的Google Glass在引爆可穿戴市場的同時,也為這個行業樹立了一個標桿,至今無人能望其項背。雖然各大廠商,包括三星、微軟和LG都有跡象表明在研發智能眼鏡設備,但都停留在概念階段,尚無實體產品推出。
而在2014年年初,谷歌祭出Android Wear,重走手持設備開放聯盟的老路,籠絡一眾廠商,浩浩蕩蕩地殺進可穿戴設備市場,其麾下將領囊括了各產業鏈,其中包括芯片制造商以及主流智能手機廠商:英特爾、高通、博通、聯發科,華碩、HTC、LG、摩托羅拉、三星。其中,動作迅速如摩托羅拉和LG,已經有具體的產品規劃,并計劃于今年夏天問世。
蘋果。雖然庫克和喬納森僅僅在少數場合,用只言片語曖昧地暗示了蘋果可能推出新產品,但這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蘋果前段時間招募了一名新員工,Divya Nag。她是一名斯坦福大學退學女學生,被視為科學和醫療領域新星,二十出頭的她已經創立了兩家醫療公司。單單是“退學”一詞就給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似乎硅谷的退學天才讓很多退學的人有了驕傲的資本。當然了這表明了蘋果在移動醫療或是可穿戴領域將會有新動作。
最近Nike裁撤FuelBand硬件部門的消息讓很多人頗為不解,隨后Nike官方的表態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后來其高管的表態終于撥云見霧,原來所做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蘋果啊。看來傳說中的iWatch馬上就要現身了。
微軟。作為傳統的軟件巨頭,微軟缺席總有些說不過去,但他在可穿戴上的進展著實緩慢。除了其某位高管不停批判可穿戴設備的不足之處外,很難看到有實際的動作。
但最近,微軟確實動了,開始醒悟了,于是著手和谷歌一道爭搶被Nike裁撤的FuelBand員工。
當然,沒有動作不證明沒有實力。微軟的Kinect在體感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再加上最近隨著Windows Phone 8.1一起發布的Cortana語音識別服務,可穿戴設備的交互方式至少有解了。
英特爾。在PC時代,微軟和英特爾是出雙入對的好兄弟,如今移動互聯網時代,兩者雖然不時被抓到貌似出軌,但他們的處境還是很相像的,也算一對難兄難弟。微軟在移動操作系統領域進展緩慢,英特爾同樣在移動處理器市場節節敗退。
于是,英特爾開始發力可穿戴市場,收購智能手表廠商BasisScience、推可穿戴專用智能芯片Edison、啟動“英特爾可穿戴創想挑戰賽”、投資智能眼鏡廠商Recon。出手可謂準穩狠,只是目前尚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唯一有料的Edison平臺卻又因為種種原因將夸克處理器換成了凌動,對移動計算未來的興奮之心瞬間煙消云散。
高通。在移動領域,高通近幾年賺得盆滿缽滿,可穿戴市場自然也不會落于人后。低功耗NFC芯片、WiFi芯片,還有Toq智能手表樣板機。轉到2014年4月份,和三星共同出資1700萬美元,投資可穿戴芯片公司Ineda,看重的正是該公司的創新性芯片架構。
看到國外的這些巨頭們動作頻頻,你可能會感覺國內的企業太沉得住氣了。其實,他們也沒有真正閑著,除了自己開發或是聯合一些硬件廠商推出手環或智能手表產品之外,剩下最多的就是找項目投資了。國內廠商做的產品相對比較雜,沒有聚焦點,缺乏技術儲備,多是一些邊緣性的項目,時不時推出個防丟手環,把手機做成手表,或是做個離不開手機的智能手環,難成氣候,更多的是在刷存在感。
健康醫療,只可遠觀的無奈
從醫療相關的展會和論壇,到硬件創新大賽,從傳統醫療器械和軟件服務廠商,到新興創業公司,大家幾乎眾口一詞,高呼顛覆醫療。東軟熙康、華為等都展示了各自的數字醫療解決方案,運營商則在醫療數據平臺上布局。而初創公司,多從健康類app,慢病管理和可穿戴醫療健康設備入手。
目前醫療健康互聯網的產品以提供健康資訊和信息為主,交流和互動還停留在淺層的輕問診上,以及醫療信息查詢和簡單的掛號。春雨醫生的“空中診所”立足于將醫生和患者,線上和線下打通,也算其中難得的亮點。在國內缺乏大型的健康數據管理平臺,患者醫生在各個環節所產生的數據難以有效互通,醫院間的信息系統割據混戰,缺乏統一的標準。而在數字醫療解決方案上,無論是國際國內的巨頭都已有了成型的產品,只是市場化的道路上還需破解一些或明或暗的制度掣肘。轉向移動醫療領域,尤其是可穿戴興起之后的種種跡象表明,該領域形勢一片大好,然而就在大家一片歡欣鼓舞之時,央視新聞播出“指尖上的醫療”,結論是“可穿戴醫療設備數據只能當參考”。眾人看了不禁一陣膽寒,雖說對于移動醫療數據的可靠性和當前技術的局限性眾人都有耳聞,但如此言論讓人感覺像是避重就輕。
無論移動醫療,還是互聯網健康,它們的發展勢必會牽涉到各方利益,甚至會帶來整個醫療行業的大洗牌,醫院,醫生,藥企,藥代,更重要的是會帶來監管層面的新問題。法律法規上的固有壁壘是短期內難以逾越的一道屏障。余額寶的遭遇讓同樣身處風口浪尖的健康醫療行業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引來殺身之禍。馬云感慨:有時候打敗你的只是一份小小的文件,無奈和不甘溢于言表。所以合作共贏無疑是最好的出路,這在整合各方最優資源的同時,也能破解監管上的限制。當然最重要的利益分配和責任劃分才是各方在協調談判時應該著重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