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付寶的第三方角色,解決網購的信任危機
在上線之初,淘寶僅僅提供交易平臺,賣家通常采用“款到發貨”的方式,將風險轉移到買家身上,而這又是買家不愿意看到的。這一困境嚴重限制了網絡交易的發展。
2003年10月,“支付寶”誕生。這樣,買家在購物時,可將貨款打入淘寶提供的第三方賬戶,確認貨物收到后再將貨款支付給賣家。支付寶充當了信用中介的角色,打破了買賣雙方的信用屏障,網絡交易得以迅猛發展。
截至2013年年底,支付寶實名制用戶已近3億,其業務已經擴展到了海外退稅、理財等各個領域。支付寶還解決了免費網購平臺如何賺錢的問題。單單是支付寶天量資金沉淀產生的收益,就足以羨煞旁人。這些資金沉淀也催生了后來讓銀行業和所謂“磚家”顏面盡失的理財產品——余額寶。
竊取支付寶實屬情非得已
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快速發展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并最終出臺了相關規定,其中對支付寶影響最大的一點是:擁有外資背景的支付寶不符合央行關于第三方支付的規定,如果想要保住支付寶,就必須轉為內資公司。
于是在2009年,馬云及其團隊成立了一家中資全額控股的企業——浙江阿里巴巴公司,并在2009年7月召開的董事會上,與股東討論并確認了支付寶70%股權轉入一家獨立的中國公司的事情,爾后又在2010年8月將剩余的30%股權再次轉讓。如今,昔日阿里巴巴集團全資子公司支付寶,已在其官網上變成了關聯公司,它的全資控股母公司變成了浙江阿里巴巴。
在這件事上,楊致遠與孫正義一直沒有正面表態,而馬云多次表示這是“艱難、不完美但唯一正確的決定”。隨后,阿里與雅虎、軟銀達成了關于支付寶的補償協議,并在IPO前夕對利潤分享協議進行了更新。根據更新的協議,阿里巴巴獲得的稅前利潤分享從上一版規定的支付寶公司的49.9%調整到小微金服集團的37.5%,盡管比例所有下降,但小微金服不再只是支付寶這一家公司,而是包含了中小企業貸款、眾安在線、天弘基金、招財寶等眾多資產,以及未來可能的網絡銀行業務。
新協議還規定,小微金服或者支付寶IPO時,取消先前規定的一次性現金回報60億美元的上限,但IPO的條件是市值達到250億美元,這意味著小微金服付給阿里集團的一次性現金回報至少為93.75億美元。
此外根據新協議,未來如果小微金服提出申請并獲得監管機構書面許可,小微金服將增發33%的股權以“交換”阿里巴巴集團擁有的利潤分享和現金補償的權益。這給阿里巴巴集團入股小微金服留出了空間,如果監管允許,阿里巴巴可以通過入股獲得更直接、更長期的收益。
支付寶的破壞力
支付寶作為整個小微金服集團創新模式和創新產品的代表,在為眾多用戶普及理財觀念,創造更大價值的同時,掀開了銀行業的底褲。
依托電商平臺形成的龐大資金池,在2013年,支付寶發布了本質上是貨幣基金的余額寶和招財寶,幾乎完全改寫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格局。整個事件最核心的地方在于,以用戶角度看來,這些理財產品與傳統銀行的活期和定期存款操作并無太大差異,“購買”和“贖回”上的便利性幾乎與傳統的資金存入和提取沒有區別,還能享受高額的利息。而令銀行業膽寒的原因在于,余額寶有著“強大的吸儲能力”,其資金規模在幾個月內迅速突破4000億人民幣,更可怕的在于其強大的示范效應,眾多第三方支付平臺迅速跟進,甚至銀行業也推出了類余額寶產品。
與此同時,支付寶本身正在逐漸脫離對于阿里平臺的依賴,逐漸成為了一個理財和支付平臺,通過與各類線下政府機構、企業、金融機構以及零售店鋪的合作,你現在可以在支付寶上完成諸如轉賬付款、日常生活繳費、購物支付等基本的消費行為。而且,通過支付寶以及微信的擴散和推廣,我們的線下生活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手機支付的場景越來越多:打的、自動販賣機、商場收銀臺、便利店……
從信貸服務入手,目標是阿里銀行
阿里的觸角伸向銀行的核心業務——投資和信貸等金融服務。小微金服集團的金融業務可以追溯到原阿里金融公司,以及早期的“阿里信貸”。從2007年起,阿里就已經開始與商業銀行的合作,為電商平臺上的商家提供貸款服務。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阿里又先后在浙江和重慶成立了兩家小額貸款公司、一家融資擔保公司,并在2013年與平安銀行、騰訊一道,牽頭成立了眾安保險公司。
目前,上面這些公司的服務對象還限于活躍在阿里電商平臺上的中小商家,而隨著民營銀行的開閘放水,阿里銀行的籌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了。
在向互聯網金融挺進的過程中,阿里巴巴,或者說是阿里小微金融集團一直是主力軍,這一路,有勝有負。但馬云的激情不減。余額寶遭遇監管最為嚴厲的時期,他大呼,“改革的最大阻力不僅僅是改革本身的難度和復雜度,更是來自既得利益群體?!边@也是阿里在推行網絡信用卡、線下POS機等業務時受到來自傳統行業阻撓的真實寫照。
此后,阿里巴巴要講好聽的故事
在籌備上市的過程中,阿里的投資并購讓人眼花繚亂,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這些戰略上的投資和并購將有利于推高阿里巴巴的整體估值,幫助阿里把故事“講大”。其中,阿里通過收購高德地圖和UC,將自己的疆界拓展到了LBS和移動瀏覽器領域。與此同時,阿里也通過其旗下的投資基金入股國內外新興的互聯網創業公司。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資本市場對阿里巴巴的認可,除了它本身龐大的體量和市場地位,更多的是來自于至今還在從互聯網線下向線上轉移的龐大的中國零售市場。但在這場屬于公司和資本市場的狂歡背后,很多人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一些蛛絲馬跡:阿里在電子商務領域的突破和創新,已經明顯放緩了。也就是說,阿里巴巴賴以生存的C2C和B2C基礎的業務和盈利模式已經基本定型:通過電商平臺匯聚買家和賣家,打造電商服務生態系統,再對平臺內稀缺資源控制,通過搜索結果排序、展示廣告和服務費賺錢。而在近兩年里,阿里巴巴所增加的無非是:擴展商品種類,吸引更多行業的線下商家到阿里電商平臺上來,比如汽車交易;開辟海外市場,與多國合作來提高服務標準和服務范圍,增強整個生態系統的黏性;通過頻繁的投資和并購擴大生態系統的邊界,從而應對來自垂直電商和移動互聯網的挑戰,維護和鞏固現有平臺。
阿里和支付寶:一個是成熟的生意,一個是未知的領域
平心而論,我們已經很難從阿里上發現像淘寶那樣劃時代的創新了。根據PingWest的分析,這一點在阿里巴巴最近兩年的財報中已有所體現:最近幾個季度,阿里巴巴的收入和凈利潤率連續攀高,最新一個季度的凈利潤率甚至達到了77%。這些都可以說是阿里在前期大量投入電商基礎設施之后出現的規模效應。而在財報中,廣告費用和服務費用仍然是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阿里電商平臺的交易額不斷以驚人速度攀升的背后,其主要動力來自于零售市場的規模,以及整個中國線下零售市場持續向線上轉移的紅利。從這個角度看,上市的阿里巴巴已然成了一門成熟的生意。
PingWest記者方荼評論道,“這沒什么不好。經歷了科技創新之后,一個產業或是公司成熟就是這個結果。”
現在,這個龐大成熟的阿里巴巴上市了。但支付寶,更確切的說是小微金服集團,它才是阿里真正的未來。畢竟,就算是剝離出去的支付寶還和阿里有著利潤分享和股權補償協議。
阿里改造金融系統的夢想正在慢慢施行了,它早已開始利用互聯網的方式向舊有的金融體系發起挑戰。而馬云能否再次通過技術、互聯網模式來改變下一個傳統行業,這都還是個未知數。
IPO后,被問及小微金服,馬云表示:
小微還是個baby,是個孩子,它是金融的創新,走的路還要很長。它的目的不是去上市。做多大不是我們要看的,做多長才是。我們不去考慮小微什么時候上市,而是希望金融的創新給消費者和中小公司帶去更多福利。
你覺得,未上市的支付寶值不值20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