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托,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卻好像很少出現在普通老百姓的視野。實際上,如今的信托已成為僅次于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子行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2014中國信托公司排行榜”,從管理資產、平均收益率、互聯網創新三個維度對中國各大信托公司2014年整體狀況進行梳理。為用戶展示順應互聯網趨勢,不斷提升自我,誠信可靠的優秀信托公司們。并為普通老百姓們揭開這個“不太熟悉”的信托業的神秘面紗。
無信不成托
信托,與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普通老百姓經常聽說,較為熟悉金融行業相比,好像一直不被人所熟知。但是實際上,信托與我們的聯系是如此的緊密,它幾乎每時每刻都發生于我們身邊,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
信托,在英語里面的詞匯是Trust,就是信任,無信不成托。早在兩千多年前,信托就已經存在。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蒲堅曾舉過一個形象的例子:一個鄉村的農婦到田里去工作,自己的孩子沒有人照顧,于是她把這個孩子托付給自己信任的鄰居去照看,這就是一種信托。
后來這種信托慢慢地演繹成一種金融工具。當一個人的財產權、資金,需要管理、增值,卻因為時間、精力或者理財專業程度不夠的時候,他會希望把自己的這些財產權和資金委托一個比較專業的,熟悉這個行當規則的人或者機構去運作,這就是信托理財。
如今的信托,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同時又是一種金融制度。它以信任為基礎,將投入信用的委托人,受信于人的受托人,以及受益人三方聯系到了一起,并形成了一種牢固的法律關系。
委托人是信托關系的創設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企業法人或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而受托人,在我國是特指經中國銀監會批準成立的信托投資公司,屬于非銀行金融機構。受益人是在信托中享有信托受益權的人,可以是委托人自己或者其他人,也可以是企業法人或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甚至是未出生的胎兒。而公益信托的受益人則是社會公眾。
受托的信托財產既包括有形財產,如股票、債券、物品、土地、房屋和銀行存款等:又包括無形財產,如保險單,專利權商標、信譽等,甚至包括一些自然權益,例如死前立下的遺囑。
由于信托是一種法律行為,因此在采用不同法系的國家,其定義有較大的差別。上述介紹僅僅是如今我國的信托定義。實際上,歷史上出現過多種不同的信托定義,而直到今天,人們也沒有對信托的定義達成完全的共識。
但是,無論法律如何定義,信托的核心依然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誠信。得人之信,受人之托,履人之囑,代人理財是自古以來,所有受托人(信托公司)的義務。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托向金融傾斜,信托公司承擔的不僅僅是受信理財的責任,還有金融的使命——實現社會財貨的融通。
去閑置促融通
如果說將社會上的財富比作是一種固態,因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各地、各人累積的財富也不同,財富的分布不均勢必會造成閑置財富的浪費,并進一步加劇這種累積的不均。而金融的使命則是將“固態”的財富“液化”,使得流動性得到合理的釋放,并使整個社會的財富達到和諧分布。這是金融的使命。
而信托作為金融形式之一,實現財富和諧分布這個使命的方式,卻與其他金融形式不同。很多的金融機構是在為手上多余的錢和多余的流動性尋找出口,尋求高回報的投資機會。而信托的做法則是看到了投資機會之后,再反過來去募集資金。
這種主動性和靈活性的不同,根源是信托與其他金融形式設計理念的差異,因為信托的設計理念是利他的。
最初農婦將孩子的托付給鄰居時,鄰居作為受托人就承擔起了照顧幼兒的重任,而在一天結束后,鄰居按心照不宣的約定將安然無恙的孩子交還給農婦時,一個完整的信托行為就結束了。這種初始的信托行為是沒有回報的,它出自人類與生俱來向善的心理,發自內心。而且人類必須相互依靠、相互幫助才能共同前進,行善也就成了一種自然的行為。信托就是這樣一種善舉,并具有與生俱來的利他性。
到了今天,信托作為金融工具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但其利他的設計理念依然如此。形象化地說,其他很多金融機構是先有錢后找項目,而信托則是先有項目后找錢。金融信托起因往往是為了幫人排憂解難,解決他人的燃眉之急。主動地來實現整個社會,整個國家財富的融通。
以我們排行榜中,排名榜首的中信信托舉例,在信托意識到內需不振,消費減少時,中信研究推出了消費信托,利用信托關系將消費者和市場連接起來。面對三農問題,中信信托相應推出了土地流轉信托,信托關系成為一個橋梁連接了農民和生產者,將土地流轉和生產相結合。
從2008年開始,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調結構、重質量的時期,大家都意識到粗放型經濟很難得到持續發展。東西部之間的差距、貧富間差距、城鄉間差距,行業間差距都到了一個我們不能不關注的程度。
信托關系在調整差距的時候就開始充分發揮了它的靈活性和包容力。當信托集合了很多人的資金,投到一個需要資金的項目當中去時,投資的人就主動參與并分享了這個行業的發展。
由此可見,無論從人類最初的人際關系,還是后來的生產關系,也無論是從倫理道德的考慮,還是后來信托制度的建立,利他都是信托的初始考慮,利他是信托天性。
而信托融入金融,也就成為了金融領域中最令人信服的服務商,而信托公司扮演的是主動將擁有富余財富的人和需要財富的人連接起來的角色。一方面為委托人實現著管理好委托財產,為受益人創造價值;另一方面施展著“乾坤大挪移”,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主動地將整個社會的財富融通起來,履行著讓財富和諧分布的使命。
探尋創新未來可期
從1979年,中國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以來,我國的信托業走過了一段坎坷的發展歷程。經過了這些年中5次大的調整之后,我國的信托業已經成功的化解了累積20年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信托資本得到了充實,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并集合了眾多成熟且專業化的隊伍,為社會提供信托服務。
今年,對于中國的信托業,是至關重要的一年。截至第三季度末,我國信托業管理資產規模已逼近13萬億元大關。但同時,在互聯網金融爆發、股市復蘇、房地產低迷等多重壓力之下,部分信托項目的風險也逐步顯現出來。信托資產規模增速明顯放緩,并在今年首次出現了月度負增長。信托業的轉型與創新刻不容緩。
許多信托公司已經開始了戰略格局調整,并在努力地謀求轉型之路。雖然對于信托機構來說,囿于前期投入大、盈利模式難以突破、利潤空間較為狹小等原因,轉型比較困難。但是各個信托機構依然在努力地轉型求變,朝專業化經營轉型邁進,并在業務創新、產品創新、與財富管理業務協同互動上做著不斷且大量的探索和努力。
對于投資者,信托公司正在不斷地開拓新的信托產品,保證其安全性、流動性和利潤率。而對于所投資項目,信托公司也在不斷幫助其成長,發展,并往里注入新的活力。信托業正以獨有的、與生俱來的優勢展現出強大的靈活性與創造性,履行著得人之信,受人之托的職責,并為中國金融的繁榮、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