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中國經濟的起與伏、喜與憂,也使我們對新常態下的經濟規律和階段性特點有了新認識。
——新常態是“富態”——富裕之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應當多一些自信心。
新常態下,雖然經濟發展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但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是中國經濟進入更高層次發展階段后才出現的狀態。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基礎薄弱,要擺脫“窘態”,后來居上,就必須奮起直追,全力加速。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我國經濟上了大臺階,今天我們可以不必再“糾結”于速度,而是用更大的力量,推動中國經濟邁上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個更大的臺階。
——新常態是“長態”——長期之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應當多一些平常心。
新常態有長期性,潛在增長率下降、經濟增速放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為此,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輕易不搞強刺激,不踩大油門;同時又要堅持底線思維,防止在速度下臺階過程中意外“摔跤”,既不過速,也不失速。
——新常態是“變態”——變化之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應當多一些進取心。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會涌現一系列新增長點,也會使一些行業付出產能過剩等沉重代價,應當咬緊牙關、忍住陣痛,同時呵護好新的先進生產力成長。 隨著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的變化,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應當下大力氣推進科技創新,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明年的經濟工作,就要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下謀發展,就要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穩中求進是明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穩”字當先,意味著首先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沒有理由歇腳停步,決不能未富先驕。明年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應當精心謀劃用好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新常態下實現經濟穩定增長,關鍵是要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平衡。“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與以往不同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機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說。
新常態下謀發展,就要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
新的增長點在哪里?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中:城市里,還有眾多地下管網存在安全隱患;農村中,還有眾多衛生條件差的居住區等待改造;養老院外,還有眾多老人排隊等待床位;醫院旁,還有眾多患者爭搶一個專家號……這些“眾多”,是過去發展中的短板,應當成為未來發展的跳板。
新常態下謀發展,還要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既是我國必須正視解決的現實問題,又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騰挪空間。中國經濟在經歷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后,之所以能夠轉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而沒有像許多國家那樣經濟增速“攔腰折斷”,關鍵就在于區域間產業轉移和協同發展使其能接續發力、綿延不絕,導致發展能量巨大而持久。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2015年我國將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成功實施這三大戰略,是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戰略支撐,將使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站上新高度,獲得新動力,拓展新空間,形成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