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騙子催肥聯合國騙子
楊于澤
江蘇富豪陳光標到紐約行善,后來領回一面聯合國授予的“世界首善”銘牌,再后來他自稱被聯合國的騙子騙了。很多人不信,懷疑他和聯合國騙子演雙簧。
某江姓書法家在微博上曬出聯合國秘書處授予的“百年文藝巨匠”證書,而且被特聘為聯合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副主席,所有證書上都有聯合國秘書長的韓語簽名。此人2013年也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文化遺產AAA級金獎藝術家”證書及“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稱號。上網搜索,發現獲得聯合國大師稱號的中國書畫家就有一大堆。
把冬蟲夏草研成粉末的“發明人”,近年來也一直聲稱榮獲了由第67屆聯合國大會主席武克·耶雷米奇簽發、聯合國秘書長特別助理金垣洙現場頒發的“國際健康成就獎”。同時獲得該獎的,還有其他兩個中國名人。
給冬蟲夏草粉末“發明人”簽發成就獎的第67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其實只是一名已經卸任的前主席,給中國人簽發獎項,應該純屬私人行為,甚至干脆可以被認定是一個騙子。
認定騙子之后就有了受害者,但那么多中國人拿著聯合國榮譽稱號到處嚷嚷,一點沒有受害的意思,也不像是騙子的控訴人。是否上當受騙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聯合國的旗號,他們一直認真地享受著聯合國的“榮譽”,這才是事實。
讓聯合國官員、前官員欣慰的是,中國的市場需求很大,即便被認定為騙子,愿意被騙的中國人還是很多,而且有爭先恐后之勢。
(《長江日報》)
改革路上,那些“硬骨頭”怎么啃
楊鵬
公車改革正式開啟: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普通公務出行將由公務人員自行選擇社會化的方式以及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等。
自此,始于1994年的公車改革,終于在第20個年頭破冰,公車超標、公車私用、公車浪費等“車輪上的腐敗”有望得到遏制。公車改革到位后,估計可以節約30%-50%財政資金,如此大的利益牽涉,難怪改革進展緩慢。正如習近平所言,“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過去的20年公車改革,確實讓人見識了改革的阻力何其頑固,享受慣福利的人根本不會把吃進去的“奶酪”心甘情愿地吐出來,但話又說回來,公車改革這塊硬骨頭,不是也啃下來了嗎?
公車改革這塊“硬骨頭”被啃下,或許有賴于,第一,改革的決心和意志堅定,這體現在頂層的強勢推動;第二,改革的權威不可挑戰,這體現在嚴厲的官風整治,以及反腐敗的強力推進上;第三,改革的策略有效,“在連年曬‘三公’和審計報告的基礎上,中央部門單位層面的共識度比較高”,逐漸讓官員階層意識到“如果不接受車改、抵制車改,那就不必做官”,當公車改革的共識達成,便順勢而為,一鼓作氣。
固然,破冰容易,融冰難。公車改革才剛剛上路,未來不跑偏同樣重要,但于當下而言,讓改革動起來和改革不跑偏,這是兩個話題,而且,改革若沒有動起來,其他都是妄談。啃下公車改革這塊“硬骨頭”,縱向看,實屬不易。可以說,改革向前,需要有決心、有權威、有策略,一個都不能少。三缺一,或者三缺二,那一個個“硬骨頭”啃起來就很費勁,也很難啃得動。
(《華商報》)
臺灣傳媒裁員遠超招聘:誰還想念新聞系?
王尚智
臺灣《中國時報》刊文稱,近幾年,臺灣媒體幾乎沒有應屆畢業生的進入空間;無論新聞或娛樂領域,都強調要“有經驗”。媒體成為窄門,業內持續剔除“最資深、最資淺”人員,裁員遠多于招聘;但校園內對此并不知情。
臺灣雖然擁有眾多電視頻道及報紙雜志,但市場也被瓜分得很小。主流媒體都是小規模、低成本,從業人員薪水低迷多年。向往媒體工作的畢業生,9成以上只能先進周邊的小媒體或傳播制作公司,等待出位機會。
想進媒體工作,門檻也比以往更高。首先,一定要“具備影音處理能力”。媒體發展今后均朝向“新媒體”趨勢,新聞須滿足網站實時發稿、文字與視頻并重,即使報社文字記者也必須身兼攝影剪輯。擁有熟練流暢的影音軟件能力甚至證照,是履歷表上被審視的第一眼。
“語言能力”依然重要,但這個世代或許更應該解讀為:“族群溝通能力”。英文日文等國際語言、閩南話、客語、原住民語之外,若還能了解“網絡社群語言”且能夠打入社群多方溝通,將會大大加分!倘若還懂得“程序語言”或深諳網絡數據搜索,履歷上都可以特別強調一下。
當然,該文還稱,“長相與力量”在媒體是直觀且現實的!電視本來就需要更美、更俊的臉蛋,攝影師也要有扛機器的體能。
文章指出,所有“發誓”要進媒體,尤其“想當主播”的年輕人,都要有“歷經千山萬水”的心理準備!媒體生涯要靠不同階段先累積資歷、從邊緣到主流拼湊而成。
最后文章指出,年輕人向往在媒體舞臺上展現自我,要讓大眾看見你的文章、聲音、臉孔,乃至才華才藝,老天爺給不給機會,仍有賴是否能在校園時,就提前10倍去努力準備!
(中新網)
中外交往要進化到能有價值輸出
史哲
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呂友清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提到中國人在當地的一些有違商業倫理、社會倫理,甚至是違法犯罪而不自知,嚴重敗壞國家形象的做派。諸如一些中國商人喜歡使用非正常途徑,華商窩里斗甚至因此讓一國正、副部長同時丟官,公然違法走私象牙及其制品還抱怨當地警方老針對中國人,一些工程包括國家援外項目層層轉包致使工程質量粗鄙不堪……大使先生說“我們的人惡習不改”,無非是把國內的毛病帶到了國外而已。
中國外交走到今天,早就大大超出了政府層面,衍射到更加廣泛的、豐富的民間交往環節。一個人、一個企業就常常會被冠以國家的名號,為善不彰,為惡立顯。別國的人不會記得壞事是哪個人、哪個企業做的,人家記住的就是中國。政府不可能事必躬親,更不可能捆住人的手,因此,整體性外交需要最具代表的國家整體性價值就成為必然。
這意味著,必須讓良善的價值成為中外交往中中國的國家符號。
中國的對外交往歷史上是有長期輸出價值傳統的。中國傳統重義輕利,“義”就是具有普適性的中國價值。過去三十多年,中國以經濟為先導,慢慢的,對外交往中也融入了過重的利的成分。比如不少發達國家的“援外”通常就是“扶貧”,而中國援外還包含了不少有利益回報的考慮。這不能說是錯,但過于重利,就難免導致對外交的僭越。
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的交往越來越頻密,中國援外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大手筆。中國可以也應該向世界證明,自己不僅僅是物質富足了,也能在制度、法律、生活方式、人際互動等諸多側重形而上的領域,給予他國以有益影響。
現在的中國和中國人,已經站在這樣一個歷史分界點上。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