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石翠平,女,現為南京市人民檢察院預防職務犯罪處副處長。1994年開始從事檢察工作,共辦理了1000余起刑事案件,她長期從事青少年維權工作,2004年,秦淮區檢察院被命名為“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她本人先后榮獲南京市“十佳檢察官”“江蘇省綜合治理先進個人”“江蘇省優秀檢察官”等榮譽稱號。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生理發育快,心理狀態不夠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沖動,當遇到某種偶然事件的誘導和激發等情況時,往往缺乏思考,不顧后果,從而導致違法犯罪。
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環境方面的因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下面從不同原因引起的犯罪案例入手進行分析,希望給廣大職校生以警示。
生理、心理因素
案例一:
楊某、王某、李某、孫某、沈某系某鎮中學職業班學生,平時五人經常同來同往,稱兄道弟,自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鐵哥們。一日去鎮集市玩,見娛樂場所熱鬧也心癢,但囊中羞澀,于是楊提出去敲詐其他同學的錢,五人一拍即合。當晚五人乘車至另一鎮某中學竄入學生宿舍,面對室內8名學生大聲喊:“快拿出錢來”,并拿出隨身帶去的刀具等,學生們驚恐不安,不敢反抗。楊上前對一學生打了一耳光,并對其胸前打了一拳,其他四人也一同上前對其他學生打、踢、按、翻。一共劫得錢款400余元,而后,五人又至另一宿舍,采取同樣手段,迫使學生拿出錢來,得手后洋洋得意,揚長而去。回校后,王某心中害怕,反復思量后將該事報告了老師,老師聽后覺得事態嚴重,帶五人至派出所投案自首。
點評:
當今青少年學生中以大欺小、恃強凌弱、以多欺少的行為時有發生,要防止這類事件的發生,只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消除恐懼,敢于反抗,勇于揭發,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護自己和其他同學。而本案例中楊某等五名同學從法律的角度上看均構成了搶劫罪,搶劫罪是指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行為,楊某等人以要錢為目的,用隨身攜帶的刀具進行威脅,并采用打耳光、拳擊等方法毆打學生,其行為完全符合搶劫罪的法律特征。五名同學因為法制觀念淡薄,一下就闖入了犯罪的禁地。
家庭教育
案例二:
17歲的職校生王某,父母常年在外搞運輸,缺少家教,因不堪大齡青年陳某的欺負,一心想報復。同村16歲的初中生楊某曾是其偷雞摸狗的搭檔,一天晚上,二人密謀后,帶著一包石灰粉,各持一根木棍,借夜幕掩護,竄至陳家院外,準備找陳某“算帳”。碰巧陳家大門虛掩,電燈通亮,室中空無一人,左等右盼不見人,等急了的王某遂產生了在陳家放火的念頭,楊某也十分贊成。于是,二人便悄悄潛入陳家,各自找到一盒火柴后便在房內四處點火,眼見濃煙滾滾,火光四起,二人倉惶逃離現場。正當王某、楊某為他們的“杰作”自鳴得意之時,兩副冰冷的手銬戴在了他們的手腕上。
點評:
十六七歲,正是學知識的黃金時期,學生王某、楊某卻不務正業,經常干一些偷雞摸狗的事,足見二人的家庭和學校對其疏于管教和約束。受了欺侮,本可以通過正當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王某卻不惜使用暴力去“以牙還牙”,未得逞后便去放火燒房,而楊某也樂意作為幫兇,可見二人的法制觀念是何其淡薄。這也反映出其學校和家庭在法制教育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疏忽。
外界誘惑
案例三:
某市一職校學生衷某、鄧某、馮某整天逃學曠課在電子游戲廳里玩,2006年3月27日晚,他們三人又聚集在電子游戲廳里玩電子游戲,身上的錢玩光后,便把目光盯住了同在電子游戲室里玩電子游戲的某中學學生余某、匡某、袁某等四人。他們分別將余某、匡某等四人挾持到一個公共廁所旁,搶去了他們身上的420元錢,并將這420元贓款全部用于玩電子游戲,買零食。
點評:
這是一起因沉湎于電子游戲廳,玩物喪志,荒廢學業,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實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誘惑是很多的,作為一個學生應把自己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上,要培養自己抵制誘惑、明辨是非的能力。堅決抵制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丑惡現象的誘惑,走正道,干正事。
法制觀念淡薄
案例四:
無錫市某中等專業學校的三名在校學生,年齡最大的也只有十八歲,最小的剛滿十六歲。這三人平時喜歡聚在一起吃喝玩樂,花錢大手大腳,但作為學生又缺少經濟來源。有一天晚上,這三個學生從飯店吃完晚飯出來,身上的錢用完了,其中一人就提出:“沒有鈔票用了,弄點鈔票用用吧!”其余兩人非但不制止,反而一拍即合。于是這三個學生帶了把刀,騎著自行車從無錫市中橋出發,從錫山市東降、華莊一直到新安,一路上他們攔截行人,連續實施搶劫七起,見什么搶什么,一共搶到現金1600余元,手表、皮鞋、皮帶、香煙等價值800余元的物品,尤為惡劣的是他們在實施搶劫過程中,人家不給,他們就打耳光,用刀威嚇,用皮帶抽打,犯罪手段相當殘忍。當晚在新安路段實施最后一次搶劫時被群眾擒獲。
點評:
這就是一起典型的因法制觀念淡薄而觸犯法律的案例。法制觀念淡薄大致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漠視法律的存在,在物質利益驅動下或為追求感官刺激,不顧及法律,觸犯了法律尚不自知。二是搞不清違法與犯罪的界限,只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危害社會的,是違法的。豈不知違法行為超過一定的界限,就是犯罪行為,而哪些行為是犯罪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此作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
虛榮心作祟
案例五:
有個同學家境一般,但他的虛榮心較強。別的同學請他吃了幾次飯之后,自己覺得不好意思,也想回請別人,但是家里給他的零花錢有限,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就利用放寒假在家的機會,趁白天村民上班家中無人之機,翻圍墻進入鄰居家中,一下子就偷了6000多元現金。偷到錢以后,這個同學馬上就請同學吃飯,同時自己購買高檔衣物、皮鞋,短短的三個月,他就很風光地把6000元錢揮霍掉了。第一次僥幸沒有被人發現,又覺得這樣偷鈔票來得非常容易,于是三個月之后他又一次伸出了罪惡之手。利用星期天回家的機會,采用同樣手法,又偷到3000元現金,全部被他揮霍殆盡。當這個學生第三次作案時,被群眾當場抓獲,最后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點評:
我們對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過剖析,發現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不是單一的,往往是內、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本案中,該學生所處的環境不太好,同學之間不是互幫互學,而是請客吃飯之風盛行,而這名學生家境一般,父母沒有多余的錢給他用于請客吃飯,從而使該同學與周圍環境產生了一種距離感。不幸的是,這名同學又虛榮心極強,很要面子,他竭力要縮小與同學們間的差距,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終于伸出了自己罪惡的手,盜取不義之財,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情感因素
案例六:
某中學年僅16歲的學生高某過早墜入情網,然而談戀愛也需要錢,家境并不寬裕的高某為籌集“戀愛經費”傷透了腦筋,左思右想,警匪片中綁架勒索的鏡頭啟發了他,高某決定向兩個比較有錢的親戚“敲竹杠”。為寫情書,高某曾請字體雅致與其同齡的同學繆某幫忙,并許以20元酬金相謝。一天上午,高某喊繆某一起去“拿錢”,繆某欣然前往,二人謀劃后誘出并綁架了某小學二年級的小萬和小王,并向兩個小孩的家中投了恐嚇信,信中寫道:“下午3點鐘拿出二萬五千元送到老倉庫水缸里。如果不交,你兒命休;如果報警,你兒命休?!毙∪f和小王的父母遂向派出所報案。不久,高某、繆某被抓獲歸案。后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和6年,剝奪政治權利1年。
點評:
“早戀”沒有得到學校與家長的及時教育和引導,不健康的影視節目誘導高某進行模仿從而步入歧途,年幼的繆某不惜為了20元錢去赴湯蹈火,為虎作倀。
缺乏自我控制力
案例七:
某中學第一節課后的課間休息時,學生陳衛在用折疊式旅行剪刀剪指甲,同班同學周星站在陳衛的背后用膝蓋頂撞陳衛的背部,陳衛再三要求周星不要頂撞了,可周星不聽,陳衛一氣之下順手用拿剪刀的手反手朝周星打了一下,沒想到這一打,剪刀正好刺中了周星的右胸部,致使周星的右肺部刺傷,胸腺損傷大出血,經搶救無效而死亡,陳衛也因此鋃鐺入獄。
點評:
陳衛其實根本沒有明確的犯罪動機,而是由于年齡小,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一失足成千古恨”。這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一些帶有危險性、冒險性的行為堅決不能做,未成年人自尊心強,爭強好勝,喜歡把冒險當勇敢,把輕率當果斷,把蠻干、魯莽當英雄,甚至盲目模仿一些反面人物的破壞行為,有的學生喜歡騎單車、摩托車超速行駛,跟汽車賽跑,往行人身上撞,拿帽子亂揮亂舞;有的學生喜歡開玩笑、打架,有的喜歡吵架,專門說一些難聽的話罵對方等,可知這些行為極易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有的玩笑絕對不能開。
青少年犯罪是諸多矛盾和消極因素的綜合反映,預防工作必須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組織領導下,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各司其職,綜合治理,才能真正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