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只有中專文憑的普通技工成長為世界紡織機械領域的專家型工程師;從面對一臺故障設備的束手無策到主持新園區9條生產線、近千臺大型設備調試工作的從容不迫,技術工人鄧建軍用持之以恒地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的行動,闡釋當代工人如何在平凡崗位上造就輝煌業績。
鄧建軍,1969年生,江蘇常州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他沖擊紡織機械領域世界難題的技術創新之舉,被外國專家嘆服為“中國功夫”。這位來自華羅庚故鄉——常州金壇市的中專畢業生,在工作的20多年里,獲得了自己從未奢想過的榮譽,從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
2011年1月,鄧建軍再次獲得“全國紡織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月,黑牡丹公司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工程:全部5個老廠區,9條生產線上的設備,在6個月內全部搬遷至投資20億元的天寧科技園,鄧建軍是這項浩大項目的主要負責人;未來3年內,除了要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外,鄧建軍還要負責科技園內新興及新能源產業、都市產業的運營開發。鄧建軍說:面對市場競爭、面對技術知識的不斷升級,他只有不停奔跑。
與成功的現在相比,鄧建軍剛進廠不久的一次工作經歷竟然是那樣的苦澀。1988年,19歲的鄧建軍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常州黑牡丹公司做電工。一天夜里,鄧建軍接到了車間打來的電話,一臺由他負責保養維修的機器出了故障。接到電話后,鄧建軍立即趕到廠房,經過幾個小時的檢測,始終束手無策。在工友們質疑的眼神中,鄧建軍一路小跑,請來了一位老師傅。只用了10多分鐘,老師傅就修好了機器。事后有人悄悄地告訴鄧建軍,因為維修耽誤了過多的時間,廠里一下子就損失了好幾千元。
起步階段一連串的困惑和挫折,讓鄧建軍陷入沉思:有技術才有底氣。如果一名職工沒有能力為企業攻堅克難,又怎能為企業發展出力呢?
重壓之下,鄧建軍給自己訂下了強制學習計劃,每晚必須看一個半小時的技術書籍和有關資料。幾年下來,他讀了200多冊專業書籍,在獲得大專學歷后繼續攻讀本科。后來,他又用驚人的毅力跨越了英語和德語的障礙。終于,廠里1000多臺(套)機器設備的“脾氣”,他全部摸清;可能出現的機電故障和對策,他爛熟于心。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鄧建軍所在的黑牡丹公司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劍桿織機,準備轉產國際上最優質的牛仔布。面對數十臺缺乏圖紙,各種電器線路猶如一團亂麻的進口設備,數以萬計的芝麻粒大小的金屬接點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這些機器,閑置一天就會有數萬元損失。鄧建軍一咬牙,從最基本的制圖做起,每天蹲在機器邊14個小時以上。1臺,10臺,50臺,面對成千上萬的電子元件和細若游絲的控制電路,他拿著放大鏡,理清一個,劃上一筆。眼睛累得看不清了,就用濕毛巾捂上一會兒。終于,機器被馴服了。看著這些“起死回生”的機器,工友們佩服地說,“鄧工”了不起。這次維護改造的成功,使得過去名不見經傳的“黑牡丹”一躍邁上了世界牛仔布生產的大舞臺。
1996年,公司從比利時進口了一批噴氣織機。這些機械最關鍵的部位是一個如同肥皂盒大小的傳感器,由于這是紡織機器的核心技術,在安裝時外商拒絕提供這方面的技術資料。于是,這些本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大效益的先進設備,卻成了“久治不愈的病人”。
鄧建軍決定立刻動手“醫治”這批設備。經過反復測算,鄧建軍發現,原來是線路板中一個小零件會因為機械的高速振動而損壞。這樣一個極不起眼的零件,生產設備的比利時公司竟向中國企業開出了1萬元的天價。而在國內的市場上,這些器件有的只要1分錢就能非常容易地買到。
敢于向進口的“洋設備”開刀,敢于沖擊紡織行業難題是鄧建軍的“牛”脾氣。染整行業一直是我國紡織工業的薄弱環節,主要被色差、縮水率等問題所困擾。鄧建軍發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他與同事們在酷熱難當的車間里一起熬過了幾十個不眠之夜,經過無數次調試,通過運用電子技術與氣動技術的完美結合,終于將預縮率精度穩定控制在了2.5%以內,優于3%的國際標準。
參加工作20多年來,他共解決企業重大技術難題23個,參與技改項目近500個,獨立完成150項,其中僅染漿聯合機——車速改造技術一項就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
在鄧建軍的影響帶動下,黑牡丹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科研組,另外7個各種類型的學習科研小組,遍布各個車間,擔負起全廠設備的保養、維修和革新。作為母校——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特聘輔導員,鄧建軍一有時間就會回到這里,把所學、所悟與“鄧建軍班”的同學們一起交流。他告訴同學們:知識和技術才是工作的“發動機”。
鄧建軍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揭牌
2012年4月10日,鄧建軍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揭牌儀式在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隆重舉行。這是全國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建設的首批50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江蘇省僅3家。
“技能大師工作室”是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國家中長期人才工作規劃綱要》而推出的一個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鄧建軍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全國勞模、全國道德模范、國家級技能大師鄧建軍命名,其前身為1988年創辦的“鄧建軍科研組”。25年間,鄧建軍科研組先后獲得“江蘇省工人先鋒號示范班組”、“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先進班組”、“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殊榮,培養出了諸多先進人物。工作室以解決企業生產技術難題,推動企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為己任,堅持自主創新和團隊合作,致力于通過傳、幫、帶,使技藝、技能得到傳承,將創新成果及時總結推廣,實現向現實生產力的高效轉化。
國家級技能大師鄧建軍1988年進入黑牡丹,不斷進步,由一名普通的青年工人成長為新時期產業技術工人創新發展的楷模,成為中國“知識型產業工人”的領跑者、中國“藍領精英”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