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職校生由于其特殊的組成結構,不僅學習上存在障礙,而且很多學生因特殊的家庭原因,導致其在心理上也存在障礙。文章分析了家庭因素造成職校生心理問題的表現并就班主任怎樣對學生有效進行心理疏導,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職校生;家庭因素;心理問題
目前,我國學生在初中畢業后是接受普通教育還是接受職業教育,完全取決于考試分數的高低。近幾年,國家高考政策調整,高校擴招引發普高擴招,搶走了中職校的一大部分生源。不少職校為了招到學生采取的是只要你愿意上就可以上的策略,這樣導致了進入職校的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分析這些上職校的學生,他們的分數雖然比普高學生的分數低很多,但是原因并不是他們的智力上有多大差異,主要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而再細細分析其中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家庭是一個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一個人的智力、體力的成長,道德品質的發展,個性特征的形成產生全方位的影響。但很多學生的家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是從小喪父(母);有的是父母長期不和,已經或正在離婚;有的家庭有特殊困難,父(母)有殘疾或有重大疾病;有的家庭經濟狀況特別困難;有的是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就拿筆者現在擔任班主任的班級舉例,全班57人,據不完全統計,其中從小喪父(母)有4人,父母已經離異的有7人,父(母)有殘疾的有1人。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更是不勝枚舉:有一次我發現一位學生逃課去網吧上網便把這個情況向家長作了反映,結果第二天發現這位學生眼睛全青了,鼻子上也絞了兩針,這僅僅是眼睛能看到的部位,學生的內心深處很有可能也受到傷害。這位家長教育方式太粗暴了;還有一位學生逃課出去玩,家長竟然幫忙請假,撒謊說去看病了。這位家長又太“愛護”小孩了。這些情況在其他班級和其他職校應該也普遍存在。這些不良的家庭因素造成了學生在學習上的障礙,學習問題是家長、老師所能看到的,但是不良的家庭因素也造成了很多學生心理上的障礙,而心理上的問題卻往往是家長、老師看不到,容易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的話,我們的學生往往就會成為“問題學生”,有的一生就此發生改變。可見,職校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學生的第二任家長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心與心的交流任重而道遠。
要能真正做到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首先要對這些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對癥下藥。
職校生由于不良的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
1.學習方面的問題
在職校里由于不良的家庭因素造成的職校學生學習上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定,并在行為上出現考試舞弊、厭學、逃學。我班有一位學生入學成績是班級第一名,入學后不多久我就發現這位學生上課要么睡覺,要么看報紙,作業也不做,有時甚至逃課去打游戲。開始問他什么原因,他總說看不見黑板,聽不清老師的講話。把他的座位調到第一排后,他依然故我,毫無改觀。找他談話,對他進行教育也沒多大作用。后來了解到,在他剛入學時,他的爸爸媽媽就離婚了并都重組了家庭,雖然他的后母對他蠻好的,但這件事對他的打擊還是蠻大的,使他產生了厭學情緒。另外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學生在學習上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自信,某一次考試的失敗可能就會導致對這門課學習的興趣全無。
2.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
家庭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關系是建立在互愛、互敬、互相信任、互相關心、體貼的基礎之上,那么就能培養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義、誠實、忠厚等品質。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關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遠、互不信任,那么將對孩子的道德成長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會讓孩子變得冷酷、自私,會妨礙他們培養愛和友情這類重要的道德品質。
青少年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及同學關系。
從小喪失父(母)愛,部分孩子會產生壓抑和抑郁,沉默寡言,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空間里不愿與他人交流;父母由于某一方的過錯或對家庭的不負責造成孩子對父(母)甚至對其他人都產生不信任感,有的甚至會偏激到對社會產生敵意;家庭經濟困難或父(母)存在生理缺陷的學生會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有的則怕被人取笑而造成其不愿或難與他人相處。這些由于不良的家庭因素而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上述三方面的關系很難處理好。
3.情緒方面的問題
這些家庭存在問題的學生,在情緒上波動性也很大,他們對同學忽冷忽熱、對老師時而親近,時而疏遠、做作業的情緒忽高忽低、對學習的勁頭時高時低、心情時好時壞、對父母時而親熱,時而冷淡。實際上情緒的波動是其家庭問題的一張晴雨表。我校三年級有一個學生平時表現比較突出,他既是學校團支部的成員又是班級的班長,老師同學對她反映都還可以,就是覺得她這個人做事比較愛出風頭,情緒易波動,但是有一段時間她的情緒波動特別大而且具有攻擊型,有一次一位老師在給她們上課,班級紀律比較差,老師一生氣,班上學生都安靜了下來,但是這時候她卻主動攻擊這位老師說,“你不就是管我們畢業分配的嘛,有什么了不起,我就不怕你。”這位老師非常生氣,把這個情況向班主任作了反映,班主任和其他老師對她做出這種舉動感到詫異,而且覺得一個學生干部做出這種事情太出格了,造成的影響太壞了,為嚴肅校紀班規,撤銷了她班長的職務,團委也對她做了相應地處理。但她們班有另一位任課老師非常細心,她覺得這個學生做出這種舉動肯定有什么事影響了她的情緒。她先找這位學生談心,表示自己理解她,她做出這種舉動肯定是有原因的,如果這位學生認為她值得信任的話,可以找她說出心里的話。當時這位學生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了。過了幾天,這位學生果真來找這位老師談心了,通過談心這位老師了解到這個學生父母雙下崗,父親又身患癌癥,家庭經濟非常困難,她一天只吃兩頓飯,但是她又非常愛面子,不愿別人知道她的家庭情況,因此她愛出風頭,讓大家看到的是她風光的一面;她的情緒易波動實際上受她父親病情的影響。那幾天,他的父親病情不斷惡化,而她的母親卻提出要離婚,這一切使得她的情緒失常。而班主任對她的處理使得她情緒更加不穩定。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僅家庭因素會對孩子的情緒造成影響,教師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對孩子的情緒穩定性造成影響。
4.人格障礙方面的問題
人格是個體心理特征的總和,它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理本質,也是各種精神癥狀和反映產生的基礎。人格障礙是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它是以人格結構與人格特征偏離正常人為其特點。在職校學生的人格障礙里,依賴型人格和分裂性人格較為多見。依賴型人格的突出的障礙是缺乏獨立性和自立性,沒有主見,遇到事情束手無措,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常處于被動的地位。一般情況下,依賴型人格開始于幼年時期,到青春期后表現得較為明顯。孩子身上體現出這種人格特征主要是由于父母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而形成的。分裂型人格的特點是內向,孤僻膽怯,不愛與人交往,應變能力較差,社會適應能力不良,往往不能適應新環境。我校曾有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有一次在工作時,因為干其他的事情被主管發現,主管說了她幾句,她頂了嘴,結果被辭退了。她卻接受不了這個事情在家里要跳樓割腕自殺,幸虧發現及時。后來了解到這個學生從小父親去世,母親又身患重病,這樣的家庭狀況使得她從小性格孤僻又沒有人開導她,因此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就會導致想不開,甚至導致悲劇的發生。
5.青春期性心理方面的問題
有關的資料表明,中國孩子的青春期正在不斷地提前到來。由于職校管理相對寬松、學習壓力不大、課余時間豐富,因此職校男女生交往比較普遍,而這其中不正常的交往也越來越多,有的在校外,甚至在學校里做出過分親昵的舉動。我教的一個班有一個女孩長得比較漂亮卻和班上長得最胖的一個男孩談戀愛,本來這對搭配就讓所有人覺得不解,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女孩和這個男孩竟然親昵到上課的時候兩人坐到一起親親我我。當然這件事驚動了學校和家長,這個女孩說出了原因,原來她父母對她從小管教非常嚴,連進出門的時間都有嚴格規定,長期的嚴格管教使得這個女孩認為父母不愛她。但這個男孩對她特別關心,她從父母那得不到的愛,從這個男孩那都得到了。還有一個女孩由于父親對感情不負責任,使得她認為感情是虛假的。她同時和幾個男孩在玩戀愛游戲,最后發展到幾個男孩為她進行決斗,她還覺得“蠻好玩的”(這里是引用她的原話)。此外,不敢和異性正常交往也是不良家庭因素在孩子心中留下的陰影。
班主任如何有效疏導職校學生的不良心理
雖然說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家庭,這是我們班主任無法解決的問題,但作為這些孩子的第二任家長,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發現并幫助這些孩子克服他們心理上的障礙,讓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創造他們美好的人生。
1.充滿愛心,絕不放棄一個
雖說老師是普通勞動者,但是老師和其他勞動者又有本質上的區別,其他勞動者創造的產品是物體,但老師創造的產品是人。為了保證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可以拋棄,但是再不合格的學生也不能放棄啊。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在對待學生時要充滿愛心,用心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家庭存在缺陷的學生,更要多一份關心,多一份愛護,讓他感受到愛的存在。剛才提到的那位談戀愛的女生,班主任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多給予她關愛,讓她知道愛不僅僅從那個男孩身上能得到,從老師和學校那里同樣能得到。
2.多方面走進學生心里
由于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受到學校考核及家長高要求的約束,通常班主任給班級學生的印象是嚴肅的,不易親近的。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哪個學生出了問題不管什么原因都要及時處理的,問題處理后,如果班主任想了解問題產生的更深層次的原因,由于學生產生了畏懼感,怎么都不愿意說了。所以我們可以借鑒前面提到的那位成功走進情緒失常的學生內心的老師的做法,班主任要多與任課老師交流接觸了解學生的最新動向,并借助學生所喜歡所信任的某些任課老師,讓他們多接觸那些你想了解但又不愿向你敞開心扉的學生。從這些老師那里得到學生真實的心理想法,了解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的解決問題。同樣從家長以及與這些孩子關系比較好的同學那里了解這些孩子的信息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積極幫助,持之以恒
對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幫助,不能僅僅滿足于幫助他解決了現階段的一兩個問題。由于產生原因地特殊性,通常這些問題還會復發,這就要求我們的班主任要做到持之以恒,能對這些學生長期關注,一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處理好尊重愛護和嚴格要求的關系
對這些因不良家庭因素引起心理問題的學生不僅要維護他們的脆弱的自尊心,而且要真誠地關心,耐心地疏導和熱情地幫助他們,同時也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他們克服困難,自覺地履行義務,逐漸形成堅強的意志,養成良好的性格,使他們朝自身認知發展的正確方向前進,實現其人生價值追求。在處理我們班那位因父母離異而產生厭學心理的學生,一方面我經常找他談心給予引導,另一方面我讓他擔任班級的學習委,以班委的要求嚴格要求他,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他不僅厭學情緒全無,而且學習上的潛能也被調動起來了。
(責任編輯:楊永和)